唐装时装秀
『壹』 专门做中国风的服装品牌
专门做中国风的服装品牌有中华立领、花笙记、后序、意树、集云等等。
1、中华立领:
“柒牌”男装的“中华立领”系列服装,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优秀文化,灵活地将传统元素融入时尚的精神,真正结合了传统与时尚,致力于引导男装风尚。中华立领根植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龙的精气神”为灵感,并创造性地融汇21世纪的时尚元素,塑造出中国男人特有的刚毅气质。
柒牌“中华立领”真爱系列大胆引入中华服饰元素——立领,作为中国服装文化精髓,立领是中华民族龙的精神的生动体现,它平滑自然,开合有度,有着更为宽长的肩位,更充分地打开了胸廓,更加的适合国人身材。
2、花笙记
花笙记修身唐装先行者,传统服装的保护者,唐装时装化的践行者。中国元素和现代时尚的碰撞大师。坚持传统工艺制造。渐渐成为亚洲年轻人的唐装首选。
花笙记唐装,融合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服装的韵味和世界观,而不仅仅是将中国元素符号化,定位于年轻人的唐装 ,致力于唐装时装化的推动 ,拒绝沉重刻板,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设计产品,使之可以被年轻人接受,并由此为国人打开一扇门,令人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3、后序
后序,东方原创设计师品牌,创立于2016年,旗下已发布简约系列、棉麻系列及民族系列服饰。
每个人生活在序列之中,有些显性,有些隐性。较大的序列是时间。我们立于过去与未来的台阶。我们直面时代又顾盼传统。宇宙洪荒,天地玄黄,何以我们的面目。“后序”品牌名取意明代徐鲁菴《文体明辨》:“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
4、意树
意树品牌诞生于2013年。意树是一个极具中华传统文化味道的服装品牌。
意树缘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将最具中国风的服饰带到您身边,我们秉承一贯的中式传统服饰文化理念,萃取历代绚丽服饰精华,发挥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创造性,为中国的精英人士提供符合社会地位,凸显其文化涵养,彰显其卓越成就,稳重又不失个性的全新穿着方式。
5、集云
集云的设计理念为坚信好的设计始终来自于情怀、信念与态度,坚持匠心独运的原创设计与宁缺毋滥的品质追求,集云的整体风格遵循了“云”的基本精神,稳中有变,“稳”为“基本盘”,“变”为“特色盘”,并且将之规划为三条清晰的支线:云道,云游,云尊。
云道与云游为常规系列,锁定“中国风中度喜好人群”,平时穿得出去,相对不挑人,又能满足人们对于品味,腔调的追求,云尊则为实验系列,彰显艺术气息,更具设计感,更走心。
(1)唐装时装秀扩展阅读:
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格,给服装的设计带来了一丝东方风情的神秘与优雅。纵观近几年来,中国的明星们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机会的增多,也给中国元素的宣传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例如,前几年的范冰冰出席戛纳电影节上的龙袍装,将富含中国古典元素的龙的形象与曼妙玲珑的女性曲线相结合,展现了特有的东方风韵。随后几年的国际红毯秀上,范爷更是将中国风演绎的恰到好处,旗袍、仙鹤装无不透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东方风情
中华立领 网络
『贰』 求助(服装走秀主题和创意)
唐装或者就用“服饰的进步”为主题嘛,反应一下中国四个最著名的时代的衣着风格
『叁』 APEC会议已经穿过唐装了,这次APEC会议的服装会是什么传统的服饰呢,还是别的
其实除了唐装以外比如说中山装,然后汉服,这些可能大家都比较关注,都能够代表中国的服装。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再过去13年之后现在的APEC更多的不仅仅是传递中国民族的自信,还需要表达的是我觉得中国有非常好的优秀的设计师,包括优秀的服装产业链,我觉得它所存在的不仅仅是传递一个民族,我觉得还要表达当下中国文化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这次的会议服装应该会出人意料吧!
『肆』 我们汉人最传统的衣服是什么样的不是清朝的那中SB唐装!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伍』 中国唐装有那些品牌
水调歌头,渔牌,葵牌,木真了东方格调
丝绸山庄
李欣服艺
辛语旗袍
金唐艺
衣福中国
唐之恋
唐韵歌
Shanghai
Tang
雷妮服饰
旗袍林
格格旗袍
苏罗
江南旗袍
这些都是
『陆』 为什么说《云裳》这场时装舞台剧是一场突破传统的时装秀以及整台演出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2002年,由皮尔·卡丹中国公司主办的一台名为《云裳》的时装舞台剧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这是一场突破传统的时装秀,它将时装与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服装文化的深刻内涵。
整台演出在序篇《遥远的年代》中开场,两个穿着溜冰鞋的小精灵在场内来回穿梭,引领着观众在时空隧道中追溯泱泱大国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观众跟随精灵到达的第一站就是充满着华贵与精致的清代。
《锦绣梨园》中的模特们穿着旗袍踩着电影《末代皇帝》的乐点展示着国服的优雅。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象征着明朝的《日月生辉》图,明朝服装那种纤细和柔美与少林武术的阳刚之气交相辉映,产生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万马奔驰在草原上,悠扬的号声响彻在茫茫大漠。元朝服饰展示的那种粗犷和豪放,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苏轼《水调歌头》的空灵也是宋代服饰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曲《天上人间》把人的思绪拉到了遥远的广寒宫,让人慨叹眼前模特的表演,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句是整台服装演出的灵魂。
盛唐大气与雍容的服饰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当满台辉煌的灯光亮起、模特们如蝴蝶般展开唐装时,在场的每个人都为那强盛与潇逸的服饰精神所折服。
时空又一下子转到了未来。由皮尔·卡丹提供的100套经典服装精品在陈娟红、程峻、赵峻、胡东、郭桦、穆江等中国超级模特的演绎下成了流动的雕塑,在观众席中穿梭。
皮尔·卡丹先生特地从法国赶来,走上舞台向中国的观众致意。他说,服装不仅是流动的雕塑,更是流动的历史、流动的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希望这场多媒体中国传统服饰展也能在这里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柒』 中式服装为什么叫做唐装为何不称秦装、汉装、宋装、明装或清装呢叫清装或旗装可能更准确此吧。
唐代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为此唐人的服饰也出现了自西汉“丝绸之路”以来空前的丰富多彩、瑰丽多姿: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应有尽有,可谓是百花齐放、色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高涨的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饰文化之影响非同小可,且源远流长。
在唐代的军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长衫、长袍。当时根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的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皇帝的龙袍,又称黄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缥、绛、白、黄六色配置。下属的臣将及大小官吏选用紫、绛、绯、白、蓝等色制成朝服。这些表现出不同官衔等级、阶层地位的服装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后的正方形图案就有沿袭唐代官服的传统。
到了民国以后,清代满族左右开叉、行动方便的被“汉化”了的旗袍——男子穿的长跑马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礼服。二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后,刹那间,穿西服、剪辫子、留分发、剪平头、拎文明棍的打扮蔚然成风。直到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民主党派高级领导人张澜、沈钧儒及港澳台等地的男士种仍作为传统保留的文化服装在社交场合出现。不过这时期早已摒弃了三十年代以前罩在外面的马褂。而突出人体线条美的女性旗袍,也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从直线或跳跃到曲线式,与日趋发展的流线型工业产品相吻合而走向世界。当然穿着它走在国外的大街上,肯定有人就会想到“唐人街”。可见旗袍以”唐装”面孔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格向世人展示,不足为怪。
现代朝鲜妇女的短衣、长裙以及胸前“Y”字开襟、飞舞的系带,微风吹拂,飘飘欲仙。这款上短下长的裙套装,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从唐代流行到今天。历经岁月沧桑,时代变革,由于配饰时兴的发型、鞋袜、提兜、花伞等“辅件”它从未落过伍。仔细思量,取得这种永恒的美感,无外乎在于提高腰节线后的上短下长的面块对比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率”比例关系不谋而合而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傣裙也有此特点。
襦是身长不过膝的长衣或短袍,它和袍一样,不分男女皆通用。因身长适合劳作时穿用,被广泛地流行在民间。到了明、清时代,上流社会的女子也在长裙上配短袍为外套,穿起来显得身材修长秀美,其实是“襦”于“襕”相同的比例美所奏效的。只不过“襦”把视点“切割”线引向下方摆而已。今天西南的苗岭瑶寨,仍有的妇女、男人穿短袍配长裙、长裤的打扮。尤其在袖口、领型、偏襟及鸳红妃绿的“重彩”刺绣上保留着明、清服装的艺术风格。
在公元六世纪,日本由于受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服装上也模仿中国。类似钻式背心的贯头衣,在唐代南方百姓中穿用。后来传到日本,他们把腰间只用一根绳子系好的简单衣服改成武官朝廷的礼服。到了十九世纪江户时代,日本妇女把这根绳子模仿一座古代拱桥,系成鼓形状的“御太鼓结”的小包袱作背饰,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和服”。当今,在服装工业相当发达的日本,新娘们穿上“大褂”的礼服,它那高贵、华丽的唐装般鲜艳璀璨的色彩、图案还不时地为今人所倾倒。
现代女郎往往把裙衫的坦肩露背作为思想解放、标榜时髦的象征。殊不知在唐代“绫罗纤缕见肌肤”的贵族妇女的大袖纱衫罩就仅系到胸部的内裙上。对于崇尚丰腴胖体之美态的唐妇来说,这是唐王朝开放以来受于三百多个丝绸之路国家的异族服饰文化“感染”后所持有的“富贵”、“富态”的瑰丽化身,可与浮罗宫里的“名媛淑女”相媲美。难怪裸露女子颈项、胸肩、臂背的作品,历来成为服装设计师去蜂拥而入“雕塑”的柔美形象的“焦点”。
更叫人感到空前“浪漫”的是唐代永徽年间妇女也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从皇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这些繁琐的“服饰”也逐渐的消失。不过类似“帔子”的长、方围巾以其实用功能仍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开来。而“披帛”,人们只能从敦煌飞天画壁、出土陶俑、影视歌舞的古典剧目或满族传统婚礼中偶尔领略,欣赏其长虹绚霞般飘逸、浪漫、飞扬的神采了。
『捌』 旗袍太惊艳,老掌柜穿着也有讲究,《老酒馆》惊现时装秀
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很多时候穿着确实是有讲究的,而且不同的人物对穿着也是需求不同的。
『玖』 唐朝的服饰风靡一时,有哪些国家的衣服参考了唐朝的式样
唐朝的服饰风靡一时,可以说那时候引发了全世界的一种热议。而当时由于唐朝和其他国家交流频繁,所以有很多国家都参考了唐装的样式,就比如说日本和韩国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其实很多东亚地区的国家也学习了唐装的服装文化。所以其实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服饰是多么的受人欢迎,而且也展现了唐装的魅力。能够让这么多国家都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