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格设计
❶ 民国风格室内装修特点有哪些
中国传统风格:中国传统崇尚庄重和优雅。吸取中国传统木构架构筑室内藻井天棚、屏风、隔扇等装饰。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
❷ 民国建筑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和西洋建筑、古建筑有什么区别
民国来建筑,其显著特点是,既注意自到保留中国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风格,具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阶段的特点。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政府部门大兴土木,政府要员也盖房建屋,新建各类建筑,形成南京城建的重要特色。这一时期的建筑被称为“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中亦有采用西式风格的,如坐落在高楼门80号的孔祥熙公馆,为典型西班牙风格;坐落在北极阁1号的宋子文公馆,为西方乡村别墅式
❸ 民国时期的园林建筑偏好什么风格
我把民国以前的,全叫做宗教园林。为什么叫宗教园林,可以看我上一篇,根本的观念,就是从文化角度看园林,而不是用草木栽植、山石堆叠的这些手法来分析园林。民国之后呢,我都视之为现代园林。这个也好理解。那民国时代的园林,算什么呢? 民国时代的特点是军阀混战,四处破坏。但一般来说,不破不立。全新的形式,都是在老旧倒掉后的崛起。晚清时候,园林就两类人在造。一个是皇家的,好大喜功,浮夸尘上,政治上腐败,艺术上经典。另一类,是老外在建。要么在租界,要么追潮流。和中国文化没关系,全是西方的一套理论,用欧几里得的几何美学造园。这两者之间是很少有交集的。到了民国呢,政府开始注重造园了。但每年仗都打不完,园当然也是得造且造,聊胜于无。所以从体量上说,没有太重量级的作品。但风格上,却是开始将西方元素融入东方了,中西结合。中式的叠山理水,西式的草坪,包括植物也大量从外国引进,都能看出结合的趋势。其实这也很容易想到,晚清民国时期本来就是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开始,园林当然也在其中。 比如新型材料使用了很多。园林里的建筑体,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就是砖、木、石。窗户用纸糊或明瓦挡风采光,室内光线昏暗,加之深棕色家具,整体建筑的色调凝重,给人压抑的感觉。从晚晴到民国,水泥和玻璃都从外面传进了中国。彩色玻璃跟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搭配起来,在今天来讲,就是标准的跨界融合。一些保存到今天的南方私人园林,整楼用的都是玻璃瓦顶、彩色玻璃、花砖、洞门、花地砖、地罩装修,还有白色水泥栏杆,而不是一味的木作栏杆。这些在当今咱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材料,当时还全叫洋玩意儿呢。比起全球化的今天,那个时代的中西结合,稚嫩又激烈。 还如植被花草。中西园林里的植物布置区别太大,因为实质上本来就是两种宇宙观的体现。中国园林崇尚摹仿自然,这是道家顺应生存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认为人是无力改造自然的,只能通过顺从自然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存在,所以中国园林力图符合宇宙原则,处处摹仿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又受山水画理影响,植物呈散点自由式布置,不作人工图案。所以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木,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 而西方文化崇尚改造自然的精神来自理性哲学,他们是相信通过改造自然,可以挣脱加在人身上的束缚,最终获得自由。所以西方园林处处人工造作,造园原则强调与科学技能结合,都特别合乎科学规律。园林植物被修剪成平面或立体的几何形,安排是规则而对称的,符合数的关系和油画的透视原理,让大自然服从于建筑,体现人的力量。如果也选一段黑格尔的话来说明,那就是:树木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大厦。 像这些中西技艺的结合,是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开放和交融。这个风格形成得快,戛然而止地也快。纵观前后百年,它没有太明显的征兆,也没有很连续性的演进。这个时代和文革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突兀的一个封闭阶段。所以这些造园风格,也像站在断崖边上一样,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遗存。而仅从结果上来看,它代表了两个过渡:一个是纯正中式文化到狂抄西方文化的过渡,一个是从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世界最高地位到没了魂魄、没了精髓的历史最低地位。 所以尽管现代很难找到传世的园林建筑,但在民国,我们还能看到不少保留着的文化符号。尤其现在台湾,还保存着不少民国风貌的园林。我愿意把民国时代的园林成为一个戛然而止的试验,来看东西文化怎样融合。试验尚未大成,时代就结束了。有了先人的经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直接更深入。而不是中国文化挖不到底,西方设计全学的皮。
❹ 民国的设计很美,它有何独特之处
民国很短,民国很乱,我们对民国就有种莫名情怀,像恋爱一样,从吸引,到着迷,最后成为个人思维的一部分。
民国生活当时无疑是十分开放的,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美术设计、出版业和印刷业的鼎盛。那个时期的设计形态丰富,表现内容多样,充满了冒险。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美术字,可以算是中国现代字体的“复兴时期”,无论是创意、形态或是笔划细节,都将一个个方块汉字发挥出新的组合变化,充满各种可能性。
早期标志中的文字设计简单,常直接将传统的隶书、正楷、篆书等书法字体作为标志的字体使用。
后来发现字体特性不够用了,不能表达商品的特性,而且印刷、文字排版不是很方便。就开始倾心黑体的丰富变化,在笔画结构处理学习日本黑体字设计技巧,使字体的笔画具有浑厚粗重、庄严醒目、仪式感强的特点。
❺ 民国以来的平面设计有何特点
1、告所占版面比例很高
2、广告策划新颖别致
3、广告设计注重创意,图文并茂
4、广告编排不断创新
5、广告成为报社生存的血液
6、广告经营讲究策略
7、广告管理趋于规范
❻ 民国时期家装风格怎么装修
首先是确实装修的住基调。就是屋里的墙面,地板的风格。还有吊灯等这些饰品的选用。住色条应该是比较沉稳的暗红色为主基调。
灯具的选择。要复古一些。比如这样的。
家具的选择应给以实木为主,条件允许的话,弄一些红木家具,或者檀木家具比较好。而且有一点的收藏价值。
桌子上的小摆件,也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为了更符合民国风,我们还要摆上一些复古的民国时期的台灯,笔筒,老电话。
还要最后一招,就是找一个设计公司,让他给你一个设计方案。可以多找几家,货比三家,找最适合自己的。
❼ 晚清民国时期建筑设计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大量洋建筑涌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建筑文化内涵。
❽ 论述民国时期建筑设计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变化和动荡的时期,同时,租界的繁荣亦是西方战争侵略的写照。西方文化的大量渗入,各式欧式建筑与传统商贸形式相互融合,诞生了一种新的建筑形态一一租界建筑。在租界建筑中,在租界建筑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具有欧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语汇:拱门与开间,柱式和连续券,装饰和雕刻,室外廊道等。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式等风格,各种建筑流派交相辉映,显现出民国建筑的一派异域风情。
民国时期中国建筑融入了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建筑风格整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新民族主义建筑,而这三种建筑形式也同时出现在租界建筑中。
❾ 南京民国建筑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化上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它是主动的吸纳。中国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与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都市繁会图卷。直到今天,民国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观,令人驻足流连。
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建筑流派纷呈,造型独特,风格各异。概言之,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有六种风格。
一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民居多为人字顶。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南京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中,除了数量众多的民居外,古代寺庙一般都是以多座建筑组成庭院,各院之间以轴线串连起来,形成建筑群。通常平面都是呈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分布着寺庙的主要建筑。
二是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用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民国建立后,这类建筑逐渐淡出。
三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又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指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古典主义建筑。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风格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首先传播的欧洲其他国家,后来又影响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大约在20世纪初,这种风格的建筑出现在南京的校园里。四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是中、西方的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造技术结合起来而作出的一种尝试,19世纪后期在南京开始出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中明确强调首都南京的建筑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由于这类“新功能,旧形式”的建筑既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貌,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要求,所以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这种风格的建筑成为一股时尚。
这种风格的建筑较早出现在教会学校中。教会学校中之所以要采用这种建筑造型,意在利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表达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姿态,以使中国的学生在传统建筑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后,这种风格的建筑扩大到大型纪念性建筑、行政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
五是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又称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费时费工,以及建筑格局呆板,于是提出了创新的主张,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式,反对大屋顶,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
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体型构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采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造型简洁对称,在檐口、墙面、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这类建筑兼顾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时又带有中国民族风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上世纪30年代南京对这类形式建筑的探索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六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又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的变化,西方现代派建筑应运而生。这种风格的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由于这一风格的建筑实用、经济而又美观,便于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所以一经产生,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20世纪30年代这种思潮影响到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南京等地也设计建造了这一风格的建筑。抗战胜利后,这一风格成为新兴建筑中最常采用的建筑风格。
❿ 民国时尚与现代设计之路
昨天在武汉昙华林就看到一个穿着素色中国水墨画图案旗袍,外面套着驼色单排扣风衣,穿着白色丝袜和棕色玛丽珍复古鞋的女生,留着中风,白脸大红唇,很有文艺气质,感觉就像从民国穿越过来的,穿这身去拍民国电影都没问题,民国大学女老师的感觉。复古风也是现代设计的流行风格之一,这几年都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