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博弈论有那些 经典 的案例 囚徒博弈已知 主要是其他的 最好有分析

一、博弈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均衡。
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身利益(效用、利润等)的决策主体(如个人、厂商、国家)。
行动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
战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它告诉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
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一种战略。这里,“犯”与“不犯”是两种不同的行动。战略规定了什么时候选择“犯”,什么时候选择“不犯”。
信息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
支付函数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结果是指博弈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
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
上述概念中,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决定均衡。

二、博弈的分类

根据博弈者选择的战略,可以将博弈分成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s)与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博弈的当事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根据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博弈分成静态博弈(static game)与动态博弈(dynamic game)。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非同时行动,但行动在后者并不知道行动在先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且行动在后者可以观察到行动在先者的选择,并据此作出相应的选择。

根据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可以将博弈分成完全信息博弈(game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和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每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和支付函数都有精确了解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博弈。如果了解得不够精确,或者不是对所有的参与人都有精确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谈判、人际关系、强制性的合同和其他许多因素左右了当事人的决定。但囚徒的两难境地确实抓住了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这种真实的一面。让我们看看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将自己锁定在一场40年的军备竞赛中,其结果对双方都毫无益处。还有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永恒倾向。
----但是,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合作"都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是何种机制促使生物体或者人类进行相互合作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归功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一位叫做罗伯特?爱克斯罗德的人。爱克斯罗德是一个政治科学家,对合作的问题久有研究兴趣。为了进行关于合作的研究,他组织了一场计算机竞赛。这个竞赛的思路非常简单:任何想参加这个计算机竞赛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个囚犯的角色。他们把自己的策略编入计算机程序,然后他们的程序会被成双成对地融入不同的组合。分好组以后,参与者就开始玩"囚徒困境"的游戏。他们每个人都要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
----但这里与"囚徒困境"案例中有个不同之处:他们不只玩一遍这个游戏,而是一遍一遍地玩上200次。这就是博弈论专家所谓的"重复的囚徒困境",它更逼真地反映了具有经常而长期性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重复的游戏允许程序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择时参考对手程序前几次的选择。如果两个程序只玩过一个回合,则背叛显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选择。但如果两个程序已经交手过多次,则双方就建立了各自的历史档案,用以记录与对手的交往情况。同时,它们各自也通过多次的交手树立了或好或差的声誉。虽然如此,对方的程序下一步将会如何举动却仍然极难确定。实际上,这也是该竞赛的组织者爱克斯罗德希望从这个竞赛中了解的事情之一。一个程序总是不管对手作何种举动都采取合作的态度吗?或者,它能总是采取背叛行动吗?它是否应该对对手的举动回之以更为复杂的举措?如果是,那会是怎么样的举措呢?
----事实上,竞赛的第一个回合交上来的14个程序中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策略。但使爱克斯罗德和其他人深为吃惊的是,竞赛的桂冠属于其中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这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阿纳托?拉帕波特提交上来的策略。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这样的: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就是说,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它永远不先背叛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善意的"。它会在下一轮中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给予回报(哪怕以前这个对手曾经背叛过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宽容的"。但它会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强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极为简单,对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简单明了的"。
----当然,因为只有为数不多程序参与了竞赛,一报还一报策略的胜利也许只是一种侥幸。但是,在上交的14个程序中,有8个是"善意的",它们永远不会首先背叛。而且这些善意的程序都轻易就赢了6个非善意的程序。为了决出一个结果来,爱克斯罗德又举行了第二轮竞赛,特别邀请了更多的人,看看能否从一报还一报策略那儿将桂冠夺过来。这次有62个程序参加了竞赛,结果是一报还一报又一次夺魁。竞赛的结论是无可争议的。好人,或更确切地说,具备以下特点的人,将总会是赢家。
---- 1.善意的; 2.宽容的; 3.强硬的; 4.简单明了的。
----一报还一报策略的胜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合作行为的形成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是显而易见的。爱克斯罗德在《合作进化》一书中指出,一报还一报策略能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合作,包括在最无指望的环境中的合作。他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发产生的"自己活,也让他人活"的原则。当时前线战壕里的军队约束自己不开枪杀伤人,只要对方也这么做。使这个原则能够实行的原因是,双方军队都已陷入困境数月,这给了他们相互适应的机会。
----一报还一报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然界即使没有智能也能产生合作关系。这样的例子很多:真菌从地下的石头中汲取养分,为海藻提供了食物,而海藻反过来又为真菌提供了光合作用;金蚁合欢树为一种蚂蚁提供了食物,而这种蚂蚁反过来又保护了该树;无花果树的花是黄蜂的食物,而黄蜂反过来又为无花果树传授花粉,将树种撒向四处。
----更广泛地说,共同演化会使一报还一报的合作风格在这个充满背信弃义劣行的世界上蔚然成风。假设少数采取一报还一报策略的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通过突变而产生了。那么,只要这些个体能互相遇见,足够在今后的相逢中形成利害关系,他们就会开始形成小型的合作关系。一旦发生了这种情况,他们就能远胜于他们周围的那些背后藏刀的类型。这样,参与合作的人数就会增多。很快,一报还一报式的合作就会最终占上风。而一旦建立了这种机制,相互合作的个体就能生存下去。如果不太合作的类型想侵犯和利用他们的善意,一报还一报政策强硬的一面就会狠狠地惩罚他们,让他们无法扩散影响。
----现在,对博弈论的研究是如此地广泛,以致于有些人说最新的经济学和管理科学都已经利用博弈论的理论和工具重写过了。博弈论中有很多有趣而富于哲理的案例,一报还一报就是其中的一个。它那种善意、宽容、强硬、简单明了的合作策略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的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YAHOO!知识堂

㈡ 什么是人情与制度的博弈

人情与制度,孰是孰非,何去何从?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未完成的博弈。

人生在世,常常有许多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违反制度,违反了制度就要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罚,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

在这种状况下,人情似乎就无立锥之地了。其实不然,制度应该是以人情为基础的,如果一个制度不符合广大的人情,那也就不是制度了,因为无人会去遵守,自然就会被无形的废除了。

无论人情也好,制度也罢,都是以人为核心的,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那一切也都不复存在了。

制度是要人遵守的,没有制度社会将会一片混乱,所以制度是很重要的,但人情也是不可忽视的。只讲人情不讲制度,很多事情将会杂乱无章,只讲制度不讲人情,很多事情也不会被接受,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解析】

孔维是一家销售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刚从同级同事中提拔上来,上一任主任在部门中的口碑非常好,即便在离职之后,和部门的同事之间还有往来。对于做销售的人来说,思维特别开阔,有时候很难服从管理制度。

这些情况可能会造成他对应处理各种事情的的困境,可能不会让那些野心勃勃的员工心服口服,很难让部门的员工统统收心于自己旗下,在管理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障碍。

当时孔维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升职给自己工作上带来的障碍,他的人际关系一直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可能会与同事之间产生摩擦或矛盾。

让他担心的是,自己的晋升可能会引起同事的不同反应,所以在举止和行为方面便格外注意,他平日里更是小心做事,低调做人,以免引起同事的不满,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过了一段时间,他感到压力更大了,他面对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情与制度的关系。

“面子”与“关系”,孰轻孰重,谁是谁非,孔维正是被这几个字难住了。如果换作以前,他可能会以一种自认为比较好的方式去处理,但是他此时的身份是一个管理者,今时不同往日,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无形中便多了几分责任,几分约束,几分压力。

有一次,在面对员工迟到问题的时候,孔维就为难了,各个部门主管分别负责本部门员工的签到事宜,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情”与“制度”的关系,同时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再加上他是刚被升职的,面对以前的同事要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铁面无私的话,肯定会恶化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但要是人人都照顾的话,公司的制度就无法执行了。

他很为难,按照公司的规定,迟到一次就扣掉全勤奖100元,迟到两次,就开始按分钟扣除工资,迟到10分钟扣10块钱,10分钟之后每分钟扣两块钱。以前在公司做基层的时候,孔维每个月都会迟到两次,但是自从担任了部门主管之后,他总是第一个到部门的人,从来没有迟到过,因为他认为如果自己做不到的话,更没办法监督其他同事的考勤情况了,所以必须以身作则,毫不懈怠。

但事情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之前的主管对员工的考勤盯得不是特别紧,就会导致一些人经常迟到还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对于那些经常迟到又担心被罚款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于是原来的主管便成为了人人喜欢的好主管,就连孔维自己也曾收到过上一任主管的“恩惠”,为他挽救了一次全勤奖,节省了几十块的罚款,这些都让原本在他眼中不算什么大事的事情,却成为了他每天早晨必须亲力亲为的大事。

孔维的做事风格与之前的那位主管完全不同,他的工作习惯不允许他眼里揉进沙子,迟到这件看上去无伤大雅的事现在看上去确是如此的让他犯愁。

上任的第一天,便有两位同事习惯性的迟到。他们习惯性地去办公室门后找签到簿,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最后发现在新主管的办公桌上,他们迟到的先后顺序不一样,但是迟到后的动作和表情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嬉皮笑脸地走到孔维的面前,亲切地叫了一声主管,然后用堵车、有事耽搁等这些不知道用了多少次的司空见惯了的理由与托词解释了一番,最后就轻轻松松地拿起笔,开始写不真实的时间。

但这时与平时不同的情况出现了,孔维也做出了一个动作,抢过签字笔,将他们写下的时间改为实际时间。这时,迟到的同事便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拉起一张难看的脸开始了一天不愉快的工作。

实际上,孔维的心理也不舒服,和其他同事一样,不能适应这样的改变,尽管是他自己改变的。当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孔巍很明显地感受到了同事们的变化,原来总是一起到楼下吃饭的男同事没有和他打招呼,全部下去吃饭了,等到孔巍赶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吃了。

类似的事情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日常工作中,已经屡见不鲜了,虽然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却让自认为心理素质良好的孔巍招架不住了。做做业务员的时候,他一直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佼佼者,对自己很有信心,但是现在却因为这个不大不小的事,他不再感到工作起来会游刃有余,甚至有点手忙脚乱了。

原来管理是一门大学问,管理者必须具备一些高超的素质和踏雪无痕的技巧才能胜任,才能驭人自如。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对待人情与制度的问题。他方才感到这也是一门大的学问。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对待人情与制度,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有时候在面对自己熟悉的人时,就会不知道该如何用制度了,有时候在制度执行时轻不得,也重不得。

案例中的孔维不在其位时,知道曾经的上司的行事风格,而且自己也受过恩惠,但是当自己身在其位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既不想把同事间的关系搞得僵化,但是也不想像上任主管那样无视公司的制度,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多大的问题,但是却让他犯难了,当以前的情况出现时,他力图改变,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对此,他感到十分的为难。

由此可知,人情与制度,这两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真正的面对时,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实在是不容易。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这方面的实例,包拯判案素来都讲究制度吗?其实不然,如果他不讲究人情的话,还会有人认为他公正吗?有句话不是说,公道自在人心吗?这就说明了人情与制度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执行制度的时候要兼顾人情,否则会令人不寒而栗。在讲人情的时候,不能脱离了制度,否则就成了徇私枉法。

【专家点拨】

→人情是最早的制度,是在社会的发展之初,就已经形成的无形的制度,是一切制度的始祖。制度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认为制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条条框框。

→制度是为了调和广大人群的人情而制定的东西,所以它在最大范围内,要体现所谓的法不责众,因为法就是制度,责众则是将大家共有的人情的打击,这样的制度不然无法存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情,伴随着就会有制度的制约,也就会有纷争,有博弈,博弈的结果是不断完善的一整套规章制度。

→制度的出台,期望人尽皆知,人们才会去遵守,才能得以执行。也就不能离开人情。

→当不完善的制度影响到人情的时候,就需要改进了,一定要兼顾人情,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很好的执行下去。

→在面对人情与制度博弈的时候,需要我们两者兼顾,既不能不顾人情,也不能不讲制度,否则引起众怒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只有如此,才会在生活与工作中尽量做到一切顺利,游刃有余。

㈢ 博弈论在微观经济学运用中有哪点些优点

国内外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可以分为入门教材、中级微观、中级宏观和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等。初级入门教材一般是针对初学者,所以大多举案例和现象,加以文字解释,偶尔添加二维图案。高级教材注重数理逻辑,而二维图案及文字已难以表达、解决所说明的问题,故多用数学证明或代数方程,夹杂现在数学工具。中级教材则介乎其中,界定甚为模糊。教材难度不同,跨度也相差很大。越是高级,则越多分歧,也越追求数理逻辑只眼睛,反不如低级实用。下面主要对在考硕、考博中常用的国外和国内教材进行简要说明。 一、入门教材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中文版为北大版) 曼昆属于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学原理》为大学低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文中应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复杂的数学用的很少,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十大原理”,非常方便几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并用于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非常值得一读。 2、萨缪尔森《经济学》(多家版本) 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有它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这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 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玩呗的人是框架。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人大版) 斯蒂格利茨在信息经济学成就甚高,次数可作为前二者的补充,前二者所涉及的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为基础,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茨之《经济学》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尽管上述三位作者政策倾向不同,但教材相当可观和公允,很适合做入门教材。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人大版) 众多院校考研指定参考书,该书通俗易懂,很适合中国人胃口,必读。 此外,我国宋承先、尹伯成、梁小民等编著的经济学教材,可以选读。 二、中级微观教材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人大版) 该书是标准的中级微观教材,在美国多个大学供 MBA采用。此书内容适中,主题广泛,均是各部分理论之要点,不旁及其他分歧内容,其中定价部分较为详细。图形清晰,语言流畅。所采用数学工具甚浅,有函数但不涉及微分,只用差值。曲线只用标准凹形曲线,不涉及拟凹部分、线性仿射内容,成本函数也均为线性。自然的,这本书对于背景迥异的学生来说应该都是适用的。建议想此书应该通读,可作进阶只用。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三联版) 此书是及规范的中级微观教材(美国哈佛、伯克等大学经济学本科指定教材)。内容易懂而深刻,相当关注技术细节问题,比平狄克要更深一些。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数学造诣,但此书刻意避免大量应用数学公式,大部分数学推导放于附录,微分运用相当少,适宜学完平狄克后重点阅读。可做平狄克中各部分理论内容之拓展。 3、曼斯菲尔特《微观经济学》(人大版) 该书内容、难度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相仿,惟编排次序不同。体系稍显庞杂,不如平狄克之明晰,然也为国外通行教材。若修习平狄克有不明之处,则可先参照此教材,或先修学其他国内出版之书籍,如北大系列教材之周慧中《微观经济学》,北大版朱善利之《微观经济学》等。 三、中级宏观教材 微观的特点是精深,宏观则是驳杂,因为宏观流派很多,观点各不相同。 1、曼昆《宏观经济学》(人大版) 此书秉承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优点,以简单、浅显为特点。虽然只用到很少量的数学知识,但对原理及内容均提炼得甚为简洁。前半部分写得相当清晰。可读完萨缪尔森《经济学》,并略懂一点微观后直接学习。是以一个循环学习,即以此书入手,修完《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后,再回头重修此书,有提纲挈领之用。其缺点是作者似乎限于门户之见,对真实周期学派、奥地利学派等其他学派提得很少。 2、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人大或其他版) 此书是标准的中级宏观教材,数正统教材。体系清楚,描述正确,通行于美国各大学多年。此书采用凯恩斯IS-LM体系为框架,对各个流派评价及描述相当公平。推荐必读。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隆重推出最新的第8版新版,不仅保持了该教材的上述特点,作者还进行了精心的修改、补充。 3、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三联版) 萨克斯成功处理了南美高通货膨胀的问题,整本书注意细节而有条理,很适宜读完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后进一步阅读,以拓展知识。 4、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人大版) 此书是一本讨论开放宏观经济的经典教材,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部分,渗透克鲁格曼的经济思想,所采用框架为AS-AD框架,可作IS-LM框架的补充。推荐阅读。 此外,还有:罗伯特·霍尔《宏观经济学》(人大版),整本书显得有点凌乱,适宜读过其他中级宏观再做印证之用,不属必读范围,巴罗《宏观经济学》(清华影印英文版),巴罗的宏观经济学造诣很深,主要研究领域在经济增长理论,不属必读范围。 四、高级微观经济学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 这是范里安在《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基础上的标准高级教材。每章均相当简短但精要,阅读时需要对中级教材有比较深入的学习。接近研究生一年级水平。推荐阅读。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微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最近十余年来欧美经济学接最具影响力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原著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全书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涉及的论题丰富、信息量大,是公认的微观经济理论的“圣经”。本书被国外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采用,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籍。本书逻辑脉络清晰、写作风格严谨、分析方法精湛,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了微观经济学所有重要的论题,不仅对经典理论进行了充分论述,而且对最新理论也给予了深入的分析,并展示了一些前沿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大版) 本书包括了消费者选择、企业行为、市场产业组织、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等基本内容,反映了微观经济学在世纪之交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作者在大量阅读近三十年来经济学文献,并联系中国实际后所写出的一份讲稿。其内容涉及微观领域较多,引入大量的数学运算,除文字内容外,强调逻辑推理。在国内中高级教材中属中上之作,接近国外大学本科高年级水平。最大的优点是书后附有大量需要运算的习题,均需花时间读书和思考才能解决,很适宜学习训练,对从中级到高级过度有帮助。 此外,还有张定胜《高级宏观经济学》(武大版)、蒋殿春《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等。 五、高级宏观经济学 1、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版第1版,上财版第2版) 目前通用的研究生宏观经济学教材之一,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较好参考书,其特色是大幅增加了对内生增长理论、真实经济波动理论和后凯恩斯学派的市场微观调节理论的介绍。严格地说,这是一本节余种基于高级之间的教材,技术难度不是很高(只是用到了拉格朗日方法),但结构清晰,叙述简明清楚,并且和前沿接轨,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宏观经济学,特别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全书深入浅出,清楚明了,尤其是基础方法运用恰当,适合于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对不同观点、不同教材能够做到恰当处理,自成体系,被国内许多院校指定为考博参考书。 2、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即使在目前的英文是解压是最优秀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之一,虽说出版于1989年,但现在读来仍是相当前沿。此书难度很高,并且引进较早,市面已经难觅踪迹。有精力可以读一读。 此外,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垄六堂《高级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等适合于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专门研究经济学的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㈣ 李诞和朱丹数次博弈,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

原来在脱口秀中十分差劲的李诞,如今也成为了脱口秀节目中的一大黑马。而在脱口秀节目中开播以来一直到现在,他也多次地出现在节目中,从而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久而久之,如今在娱乐圈中也算是一名比较红的艺人了。然而在近期的节目中他和朱丹也一起上过一档节目,而在节目中,李诞和朱丹数次博弈,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

而朱丹作为一名主持人以及演员,在此之前在娱乐圈中也是非常知名的。而在节目中却被这样吐槽,也对于自己的形象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为了缓解尴尬场面,李诞在节目中也做出了一些让人惊讶的行为,并且及时的和朱丹承认错误,缓解尴尬的场面。

㈤ 象棋博弈之道

个人来感觉宋丞相洪迈所写的《棋自经论》挺不错的,对棋战攻守原理阐述得相当精辟,附在下面,以供参考。
夫弈棋者要专心绝虑,静算待敌,坦然无喜怒罣怀。
大抵一局之中,千变万化,
如车前马后;发炮逐卒,如电掣雷轰;
炮辅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跃。
顺手炮先要车活,列手炮补士要牢,
入角炮急使车冲,当头炮车横将路,
破象局中心进卒,解马局车炮先行,
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
轱辘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便宜。
马飞过角,车便巡河。
未得路莫离本位,已得势便可争先。
鸳鸯马内顾保塞,蟹眼炮两岸拦车。
骑河车禁子有力,两肋车助卒过河。
正补士等他车路,背立将忌炮来攻。
我势弱勿轻进,彼势强拼便攻。
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输手。
急赶将有后着可行,慢入悻无内子易动。
士象全或可求和,士象亏兑他车卒。
算隐着要成杀局,使急着恐悻不完。
得先时切忌着忙,输车时还叫心定。
子力胜局中求胜,子力宽即便寻和。
学者详查于斯言,可为国手矣。

㈥ 张维迎的学术风格

80年代,张维迎主要从事的是改革政策研究。他坚信,经济学研究应该提供给世人一箱子工具,而不是急于开一纸政策药方,经济学家要拿出磨得精亮的上手的工具,对改造世界才能有益。现在很多人总讥讽理论没用。张维迎认为,你认为没用那是你没懂,没吃透。任何现实的存在都会在理论上得到反映,好的理论则是提供给现实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经济学家当然也研究政策,但政策建议应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说,他自己的政策建议都不过是理论的延伸而已。
张维迎主张理论研究一定要彻底,不避实就虚,更不应该向现实妥协,因为妥协是政策的问题。他的研究风格向来犀利,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和痛处。在最初双轨制的研究中,他就曾以,一个“放派”的姿态与“调派”有过争执。他对腐败问题的独到见解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在现行体制下,腐败是一种激励机制,一种“次优安排”。他关于国家作为股东不能保证把最有才能的人选拔在经营者岗位从而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队伍的论述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很多人说张维迎的文章理论深度很强,但似乎不代表主流。确实,他研究问题从未一知半解,他不附庸主流,或许他根本不在意主流与否,他的主流永远是学术本身。他坚信,他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
在这个功利与浮躁的时代里,成名成家已不再困难,但张维迎因此特别告诫自己和他的学生们,要用一些“信号”把自己与“柠檬”(次品)区别开来。他不太主张研究生期间便急于发文章,他认为这个阶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适宜多读多看,多思考多讨论,把理论吃透,不做夹生饭。他说,写文章不是创造思想,而是把已经形成在脑子里的思想拿出来。要写的是自己真想说的话,自己相信的东西,有话便说,说便直说,不要没话找话,更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让别人因为看多了你的名字才记住你,要让人看了你的文章而记住你的名字。”或许我们可以说,“张维迎这个名字确实已成为高质量文章的品牌”。
面对大量学子出国求学,张维迎表示理解和支持,而正如他当初毅然回国一样,他至今认为搞学术的人必须有自己的第一推动力。他反对“西方经济学”这个说法,因为经济学提供的是一种分析人类行为方式的认识工具与方法,“西方经济学”的说法意味着我们中国人不能搞经济学。经济学自亚当·斯密开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前人积累的东西后人必须好好吸收,当然,这里的“前人”也包括中国人。张维迎强调理论研究宁可小而精,不要动不动创立什么体系,因为那是后人来盖棺论定的东西,不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他要求学生们有良好的技术训练和培养一种对现实事物的感知力,因为这是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必备的素质。

㈦ 中国在大国邻国博弈中的致胜之道

一、对内战略:提升经济实力,为大国博弈打下牢固的经济基础。
中国在对内通过实行稳增长、促改革(反腐败)、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加快高新科技产业,尤其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应对世界的挑战。
二、对外的向南向西战略
(一)风格。
领导人的个人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风格,中国的对外已经改变了原来以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主的外交风格,转向稳健、务实和亲和的风格。
(二)向南向西战略
1、远交近攻的向南战略。
1)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是中国对外的基础;
2)通过中非、中阿和中拉三个合作论坛,发展和非洲、中东阿拉伯国家和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
2、避实击虚的向西战略。即“一路一带”。
1)对美国亚太再平衡实行再平衡,突破美日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围堵遏制;
2)整合亚欧大陆,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世界经济中心;
3)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核心,其地位日益凸显,其原因:
(1) 是因为交通工具的现代化;
(2)是因为产品结构的轻便化、高附加值化;
(3)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
(4)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4)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亚欧大陆中俄德三个国家的合作,形成亚欧大三角,保障中国资源,特别是能源,通道和技术安全。
(1)能源安全:中亚、西亚、俄罗斯,再加上拉美和非洲;
(2)通道安全:以陆权对付海权;
(3)技术:中德合作(制造业)、中俄合作(军工)。
5)向西战略的三个关键点,决定向西战略成败的关键。
(1)中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同时控制了中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亚欧大陆;
(2)南海(海上):是世界主要海上通道,特别是东亚的主要海上通道,控制了南海,就获得了亚洲,特别是东亚的主动权;
(3)乌克兰(东欧):牵制俄欧和美国,促使俄欧与中国合作,有助于中国向西战略。
其中中亚和南海对于中国是生死攸关的两个点,不仅关系到中国的能源、通道安全,还关系到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6)中国对外风格的改变和对外战略的调整,对很多区域和国家在中国这个大棋局的地位产生影响,特别是东盟国家。
(1)中国对南海势在必得,加上美日越菲的搅局和挑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东盟的关系,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特别是越南、缅甸等国,加快向美日靠拢;
(2)随着中国向西向南战略日益清晰,东盟对于中国已没以前那么重要了,特别是缅甸,中国把重心集中到中亚和南海,缅甸的地缘位置战略地位就大打折扣了;
(3)随着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断搅局亚太,一方面鼓吹中国威胁论,离间挑唆和中国有海洋争议的国家挑衅中国,一方面大搞政治民主;再加上美国退出QE,东盟各国的经济都不景气,这样导致很多东盟国家陷入动荡;
(4)越南和缅甸给中国的教训让中国明白了一个道理:靠钱是交不到朋友的,善良忍让克制是换不来和平的,靠的是实力和实力的运用。使得中国在对待东盟态度上更加稳健、务实、鲜明。
3、向南向西战略形成中国对外格局。
1)向南向西战略的关系。
(1)向南是为了给向西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余地,使得中国向西战略更稳健从容;
(2)向西战略的成功使得中国实力壮大,更有力的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更有利促进和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促进向南战略的实现,使得中国在大国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㈧ 请问“博弈”关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我们把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三维均衡的学术理论。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

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

第三,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

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

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

(8)博弈风格扩展阅读

要素:

1、局中人: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 “多人博弈”。

2、策略: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局中人都总共有有限个策略,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

3、得失: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每个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局中人的“得失”是全体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

4、对于博弈参与者来说,存在着一博弈结果 。

5、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在供求关系中,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卖出,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它是一稳定的博弈结果。

㈨ 聪明人之间博弈是怎样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从来没有。饭局的门为你打开,一切有预谋的,给那些不设防的人准备的。鸿门宴是如此,项羽范增磨刀霍霍,想要屠宰刘邦,可惜刘邦是个老油条,鼻子一把泪一把,侥幸逃脱,后来居然反客为主,把项羽给做掉了。

三国时期也有这样的饭局,不过那是聪明人给聪明人设的局。当时刘备在曹操手下做事,曹操手下的臣子,一心想让老大把刘备给宰了。原因很简单,刘备这个人不靠谱,在公孙瓒手下把赵云给弄走了,和吕布在一起共事吕布辕门射戟解了他的围刘备居然撺掇曹操把吕布给收拾了。大家都说刘备不简单,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有可能会与明公争天下。

曹操不置可否,刘备是个什么人物,曹操没把握。不过从眉宇之间,曹操知道刘备是个人才。尤其是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更是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老实说曹操知道这些人都是自己成就霸业的资本。所谓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曹操不想杀掉刘备,原因是他看不上刘备。

第一,刘备不成气候,连吕布都弄不过。刘备攻打袁术,居然被吕布趁机把老窝给端了。如果不是自己伸手相助,恐怕刘备的老婆还在吕布手下过日子。

第二,刘备没有地盘,刘备如今无立锥之地,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监视之下,虽然被汉献帝认作皇叔,可皇帝都是傀儡,何况皇帝的叔父。曹操觉得,自己要收拾刘备很简单,找个理由就把他给做了。

第三,刘备忒没有英雄气概。别的人在下班之后,听听歌,看看书,刘备除了种菜,就是种菜,似乎田园生活就是刘备最大的快乐。想来也是,刘备是卖草席的出身,居然当上了刘皇叔,哪里还会有别的想法。

不过大家都说刘备是个人才,曹操也不由得不放心。因此借一个有风有雨的日子,和刘备畅饮。曹操一边喝酒,一边指着刘备和自己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吓了一跳,他做梦也没想到,曹操会把自己当成英雄。他给曹操提了很多人物,袁绍袁术,刘表吕布这些人都是当事之杰,为何曹操听过以后一言不发,如今曹操突然说自己和他本人是天下的英雄。

这时候电闪雷鸣,刘备的筷子掉在地下,曹操问你这是何意?刘备说圣人都害怕打雷,何况是我刘备。

曹操不再说话,只是心里对刘备有一丝蔑意。后来刘备再来喝酒,曹操虽然待他很热情,不过心里总是说,小样,你不过如此罢了。

曹操精心给刘备设个局,希望看出刘备的本来面目,不过自己志得意满,被刘备给瞒了。刘备是个聪明人,知道一旦自己的才华被曹操发现了,自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都是聪明人,相互间斗法,心里闹腾个不止,不过表面上小心谨慎,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其实心里上说让你狂,等我有机会再收拾你。

看电视剧,小说,最喜欢看的不是那些情情爱爱,而是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的博弈,这会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因为他们的思维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上的,他们所看到的是未来,是远方,而不是停留在眼前。就像曹操和刘备,这两位是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了,他们这一生斗来斗去,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