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尚书的语言特点

大量地运用比喻来说明问题,是《尚书》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贰』 淡笔尚书-董其昌,为何说他的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了呢

董其昌,生于公元1555年的松江华庭,位高权重,曾经官至礼部尚书,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的官职显赫,使他声名远扬的是,使他影响后世达300多年的书法艺术,在他在世的时候,他的书法,就已经非常出名了,人们争相传阅学习他的书法,重金买他的书法作品。

潜心研究书法,同时他的书法艺术,又得到皇上的偏爱和肯定,并且大力推崇,他的书法体竟成为清代科举考试的范本并得到有效的推广。使他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上大显其道,他的书法笔墨风格对后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达几百年之久。

『叁』 《尚书》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肆』 尚书初具哪些文学特点

尚书具有文字古奥迂涩的文学特点。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4)尚书的风格扩展阅读: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伍』 尚书和其他四书五经的语言为什么差异那么大

《论语》写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反映孔子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内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大学容》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每一本书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不同很正常。而且尚书大部分是后人伪托之作,比较可靠的《盘庚》《周诰》等采用的是当时的口语,时间久了,后人就难懂了。

『陆』 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诗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诗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6)尚书的风格扩展阅读:

风格不仅是作家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有怎样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经历、心情、年龄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都说明,风格不是单一的,风格具有多样性。同样,风格也不是唯一和排他的,而是相互包容、吸收的,甚至出现熔铸多样风格于一身一体的情况和现象。 苏轼虽未对诗歌风格及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作过集中的专门的论证和阐述,但时常见之于他的诸多作品和评论中。

苏轼在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且创作臻至炉火纯青的晚年,为自己一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与努力而颇感得意、欣慰、骄傲和自豪。显然,这种“一家之言”并非轻而易举所能形成的,没有诗人对前人的广泛学习、继承借鉴、变化生新及创造发展,没有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是无法在创作上取得“著成一家之言”的杰出创作成就的。

『柒』 《尚书》 的文章特点

《尚书》即上古之书,从前称为“书经”,本是记言的古史。据说原有一百篇,孔子所纂辑,并为之序,恐不可信。自汉以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是秦焚书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古文是武帝时陆续发现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写的。古本中有的篇是今本也有的,有些是多出来的,后来都亡逸了。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除三十三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但即使今文及真古文中的各篇如所谓虞、夏之书,也是后世儒家的政治理想,肯定不能看作真正的虞夏史料。《尚书》即上古之书,从前称为“书经”,本是记言的古史。据说原有一百篇,孔子所纂辑,并为之序,恐不可信。自汉以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是秦焚书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古文是武帝时陆续发现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写的。古本中有的篇是今本也有的,有些是多出来的,后来都亡逸了。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除三十三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但即使今文及真古文中的各篇如所谓虞、夏之书,也是后世儒家的政治理想,肯定不能看作真正的虞夏史料。

《尚书》中的《商书》是殷商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可靠的有《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篇。据周初文献说,殷先人有册有典,上述诸篇就是包括在这些典册之内而被保存下来的。《盘庚》(三篇)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和庶民的讲话,特别古奥难懂。由于臣民反对迁徙,盘庚一再进行说服,把旧都比作“颠木”,把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他劝告群臣服从王命,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他责备群臣以“浮言”鼓动群众,好比“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那就无法扑灭。又告诫人民要听他的话,好比乘船,若不好好渡过去,就会有沉溺的危险。这些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显得非常生动。《尚书》中的《商书》是殷商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可靠的有《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篇。据周初文献说,殷先人有册有典,上述诸篇就是包括在这些典册之内而被保存下来的。《盘庚》(三篇)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和庶民的讲话,特别古奥难懂。由于臣民反对迁徙,盘庚一再进行说服,把旧都比作“颠木”,把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他劝告群臣服从王命,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他责备群臣以“浮言”鼓动群众,好比“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那就无法扑灭。又告诫人民要听他的话,好比乘船,若不好好渡过去,就会有沉溺的危险。这些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显得非常生动。

《尚书》中的《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可靠者有二十篇。除《文侯之命》、《秦誓》外,都是西周初期的文献。其中重要的如《牧誓》是武王伐纣、至牧野誓师之词;《大诰》是周公将讨武庚、大告庶邦之词;《洛诰》是周公营成周,遣使告卜及与成王答问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告殷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诫成王之辞。大概均出于史官之手,其难读与《盘庚》同。正如韩愈所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捌』 《尚书》、《春秋》、《国语》、《老子》、《论语》及《墨子》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文体特点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内式,一种独特的文容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老子》《论语》《墨子》文体特点均为语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