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调查
❶ 如何考察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进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当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分析而去分析学生或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可以结合自己现任教的教材及知识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例如:针对教学内容,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双边活动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教材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对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的出发点与过去不同,过去强调的是学科体系构建,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分析教材。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这几项工作做一些归纳与探讨。
一、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识别教材的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部分知识或技能。还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个具体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
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示例:
1.识别教材的内容
从总体看,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本节教材中盐的水解规律是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突出系统性和论证性。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揭示与领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则是化学用语的技能,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依据和规范要求,并加强书写训练。
2.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知识、技能的要点:盐类水解的概念;两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可从知识、技能的要点中分解出知识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强酸弱碱的盐水解的规律;强碱弱酸的盐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盐(弱酸弱碱生成的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教材用较大篇幅分析两种盐水解的过程和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这些内容是研究盐类水解规律的背景材料与应用例证,不属于知识、技能的要点。
3.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盐类的水解教材内容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及实例,促进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为落实好盐类的水解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深入探讨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然后,要运用演绎法,将规律应用于解决盐类水解利用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认识。
4.教材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电解质理论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建立强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有关的概念;二是研究电解质的化学变化,主要讨论离子互换反应(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和盐类的水解)与电化学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的一般条件与规律。
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安排在离子反应和强弱电解质之后,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在电离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还可以通过与已有离子反应知识的比较、辨析帮助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已有知识,并从中发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此外,在本节教材学习结束前,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对离子反应的知识集中整理、小结,并把这些知识纳入到电解质理论知识网络中去。
❷ 求:认知风格量表
可参考《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其中有认知风格分量表,但具体量表条目没有找到。
❸ 为了摸清情况他们细致的什么成语的调查访问
1、如不摸清敌人的强点和弱点,不避开敌人的强点而利用敌人的弱点,就不能取得胜利。
2、没摸清门在哪里,就非要进,其结果当然就是撞墙。
3、为了抓住贩毒分子,他乔装打扮成“接货人”,摸清情况后,才将贩毒分子一网打尽。
4、为了摸清情况,他们耐心地、细致地挨门逐户去调查访问。
5、上半场先摸清对方实力,以守为主,下半场积极进攻,后发制人。
6、在没有摸清情况的时候,大家不要轻举妄动,免得惹出新的麻烦。
7、在没有摸清楚敌人动向志之前我们最好按兵不动,以保完全。
8、摸清家底,松江各街镇、村、队在改革中不惜耗时、耗力,力求毫厘不差。
9、目的摸清贵州省余庆县鼠种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0、目的:摸清宜兴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以制订本地区贫血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1、结果:摸清了钟祥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农村高龄老人的社会心理特征。
12、为摸清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中粘接界面上的应力分布,本文利用ANSYS商业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13、目的:摸清广州市荔湾湖水质富营养化现状及其水质的致突变性.
14、你的任务是摸清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力量,包括步兵的数量,炮点和空军情况.
15、要摸清那些诡谲多变的股票、债券和商品交易的来龙去脉。
16、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把该退的陡坡地果断地退下来.
17、通过对武夷山市竹林鼠害的调查,摸清了竹林主要竹鼠的种类和鼠害发生原因。
18、入户调查的目的是摸清人口底数,纠正户口登记项目中的差错,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
19、摸清了该系统中在液氮温区呈现超导电性的材料组成范围。
20、通过执法人员的走访调查,摸清了非法电玩的经营规律。
21、目的摸清临桂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指导防治对策的制订。
22、到目前止,市直党政机关超编人员情况已基本摸清。
23、前言:目的:摸清四川省农村改厕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4、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
25、结论基本摸清秀屿港口岸蝇类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对实施蝇类生物控制和开展传染病监测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6、目的:摸清四川省农村改厕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7、一个企业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在制定战略时,专业知识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摸清基本规律。
28、思想感情的潮水需要疏导,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问题在于怎样摸清水性,因势利导。
29、随后,该院反贪局局长刘东带队迅速赶赴儋州林场,通过走访调查林场职工、橡胶林地承包人、林场干部,很快摸清了林场职工连续两年上访的始末根由。
30、以1994年二轮延包和2008年经营权换发证为基础,摸清承包面积,做好承包地块、面积、位置、四至、权属的公示。
31、他们在宾馆、珠宝店、婚纱店窥视中国顾客,并跟踪到中国人住所,把举办婚礼的时间地点等情况摸清后制定抢劫计划。
32、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白颐说,决策者首先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竞争力的判断,摸清优势、不足所在,然后依此再做规划、定位,这样做特别务实。
33、近年来,冷水江利用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的优势,通过上门登记、电话联系、分片走访等形式建立数据库、更新档案,摸清了回乡高校毕业生人数。
34、各级干部职工通过挨家逐户的调查走访,记录下真实可靠的信息,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摸清了困难群体实情,并对症下药,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35、爬岗岭,走洼地,姜昭怀在赵锡旺带领下沿途查看旱情、摸清放水沟走向后,一个电话调来镇水利水产服务中心的6台潜水泵。
36、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们认为,“保命田”要“保量”更要“保质”,必须加紧摸清3973万亩“保命田”的土壤污染质量状况,确定农田污染的划分标准。
37、——针对有的地方和单位职数管理比较混乱、底数不清等问题,全面摸清底数、明晰底账。
38、教育干预若要在每一学生身上均产生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摸清各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而这必须落实到认知风格的研究上。
39、在打工期间偷盗大量配件却不知贵贱的俩青年,在寻找买家,试探销赃,借机摸清“行情”的路上被抓获。
40、本文利用威尔逊模型,通过对焦作旅游业国内客源市场的前景分析,试图进一步摸清其客源市场的潜力,并为焦作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闭
保存到QQ日志 登录QQ空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❹ 认知风格分析测验CSA是在计算机上施测吗,怎么样才能找到啊 谢谢啦
请问,你有CSA这个测验吗?给我给我分享一下吗?我已经找了好久了,求CSA
❺ 写一篇关于“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哲学思考”的论文
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影响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个性化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从西方传入我国,这股思潮从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研究这股思潮的表现,探寻其影响我国当代青年的原因,并针对其积极、消极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个性化; 当代青年; 影响
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起就追求人性的自由、个性的解放,西方文化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的特征,较多强调个人成就、个人的独特性,这些构成了西方社会个性化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存在主义,更是突显了人的个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这股个性化思潮涌入了我国,对我国80年代的青年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余年之后,这股思潮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而是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生长在今天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新一代青年。
一、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影响的主要表现
1.对我国当代青年思维模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着眼于整体,善于从宏观上分析、把握问题,讲求整体的和谐与完美。“顾全大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当代青年在接受了个性化思潮的洗礼后,思考问题往往从自我这个角度出发,“我”逐渐取代了“我们”,以个体作为切入点的微观思维方式随之取代了统揽全局的宏观思维方式。同时,青年个性的发展,使青年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是什么”(know-what)的知识层面,而是深入探索到个体“怎么办”(know-why)的思维层面,着重于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找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道路。随着青年思维层次的推进,其思维形式也更趋开放。青年思维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结构的局限,敢于打破传统式封闭思维的限制,擅于对已有的知识、模式等做大胆的延伸或综合,即当代青年不再盲从、迷信一家之言,不循规蹈矩,不故步自封,在反对旧权威的同时,喜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往往能够打破陈规、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对我国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当代青年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逻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多次抽样调查表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成为当代青年具有普遍性的价值选择。这表明,当代青年行为选择已经日趋个性化,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往往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过分笃信“人的价值在于个人自身”,只讲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应履行的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这种以自我作为个性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视社会、集体发展的需要,还会使个人凌驾于集体、社会之上,集体本位价值观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价值观。当个人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相冲突时,便无法依据集体主义原则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以致使个人发展与集体、社会发展相脱节。从长远来看,当代青年这种价值取向的转移,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对我国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追求个性已成为当代青年的突出特征,小到吃穿住用,大到人际交往、爱情婚姻,无不体现着青年个性的张扬。在生活消费上,当代青年更加注重个人的判断和偏好,普遍追求新颖、时尚、富有个性的商品。在着装打扮上,格外注重自我形象,以求展现自我。包括席卷大江南北的“超级女声”现象似乎也是对青年个性张扬的一种满足。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另类现象”。一些反传统的个人形象,实际上折射出一部分青年在面对个性化思潮冲击时内心的无奈和思想上的不成熟,他们在追逐个性化的潮流中不知所措,只有选择这些所谓的“酷”来作为自己个性表现的突破口,以期赢得他人的关注。在人际交往上,呈现出开放和封闭并存的特点,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但个性的张扬又往往与集体的制约相冲突,在集体的约束下,青年人又往往易于趋向于封闭自我,这使得正式的集体组织松散,成员之间关系疏远,而由情趣相同的成员所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青年人际交往中的比重却越来越大。在婚恋行为上,当代青年日趋开放,婚前同居、试婚现象有增无减。
二、西方个性化思潮余波未散的主要原因
1.青年自身生理、心理特点
青年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正处在生理、心理全面发展成长的高峰时期。青年时期人脑的发育基本完成,脑重量和神经系统结构已达到成熟,这为青年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随着生理方面的变化,青年个性心理特征得到进一步发展。青年身体的发展促使其内心深处萌发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产生强烈的“成人感”。青年往往热衷于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别人证明自己是生活的强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而西方个性化思潮所提倡的个性发展恰恰迎合了青年这种自我意识膨胀的需要,因而很容易被青年所接受并吸收。
2. 20世纪80年代青年对当代青年的辐射作用
改革开放后,在否定极左思潮、反对思想禁锢的状态下,20世纪80年代青年竭力吮吸着西方思潮所带来的新鲜空气,开始思索人的命运,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性的张扬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所引发的关于潘晓人生问题的大讨论,促使青年把思考的焦点对准了“自我”和“个性”发展问题。在对人和社会的看法上,张扬非理性和个人主义,贬低人类认识上的理性作用,强调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对理性和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人的个体性、独立性和自由。这种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思想观念在20世纪80年代青年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0余年后,这批青年已为人父、为人师,他们这种追求个性发展的思想会自觉或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发展。而当代青年很可能在与其父母、兄长、师长的接触中了解并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个性化的观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3.西方文化渗透的结果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积极主动性,着重个体的发展,认为每个人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而且还是作为具有独特心理的生命及单个的社会成员而存在。西方对个性化的追求突出表现在西方文化的自我价值观上,即意识到自我具有主观性,它丰富了个体独特的认识能力,从而把个人的爱好、意见、选择及创造力放到了一个优先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开放,西方文化依附于各种载体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外,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更是大大丰富了西方文化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加速了其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个性主义理念经过电脑的加工和网络的传播,更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城市、地区及国界,直接影响着青年的生活,改变着其思维和行为模式。
三、正确引导青年中的个性化思潮
1.尊重青年个性差异,客观看待青年个性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个性往往是与创造性相联系的,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刺激创造欲望,从而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创造性的土壤,富有个性的人也极易成为创造型人才。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首先要承认青年的差异性、个别性,尊重青年个性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地压抑青年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家庭、社会要为青年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同时,根据青年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尽量适应每个人的身心特点,适应每个人的认知风格,以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应以青年个性差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青年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体内的创造潜能。
2.加强对青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重视个人利益为必要条件的。这就要求当代青年要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生活。青年只有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长来确定个体的发展方向,把对社会整体做贡献作为发展个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在集体主义指导下才能确保个性的健康发展。集体主义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集体就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而作为个体,只有遵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才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因此,当代青年应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坚持集体本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使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使个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个性发展有损于社会整体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就要自觉限制这种错误的个性化发展,根据集体主义原则来加以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引导青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个性化思潮之所以在青年中影响深远,这与东西方
❻ 心理学测试有哪些人的性格的
首先针对提问本身澄清下,心理学的“人格”是“性格”的上位概念,普通人一般只讲性格,但往往实际所指的是人格,或者人格的某些下位概念。不知道楼主具体是问神马,但个人经验感觉多半是问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核心成分是性格。)
人格和性格在测量技术上往往有交集,或者没有明确的界限,主要的人格测验按类别划分,以及其所包含的具体测验名称列举如下:
1、自陈测验
最主流:
《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大五人格量表(NEO)》
《大七人格量表》(具体量表不明,但已有王登峰针对中国人的大七人格测试)
其他常用自陈量表:
《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
《加州心理调查表(CPI)》
《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CPQ)》
《Y-Q性格测验》
《学生性格量表》
2、投射测验
(主观性较强,对主试技术要求较高,费时费力,但优点是可以避免自陈量表的社会赞许性效应,因为被试无法从测验题目获知测量目的与评价标准)
投射测验主要有:
《罗夏克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AT)》
以下人格测验类型主要用于人事选拔测评:
3、情景测验
4、情境判断测验(情景测验的变种)
5、评价中心技术(一般适用于对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
附:
气质测验:气质类型测试(基于主流的气质分类: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来测试人的气质类型,具体量表貌似没有公认最佳的)
性格测试:除了上述人格测试里部分可用于性格测试外,还有,
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研究量表》(测基于其理论的6种性格类型:理论性、经济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隐蔽图形测验》(用于测量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但场独立性依存性测验不止于此)
《内外向性格测试》(基于荣格的心理活动倾向性理论)
认知风格测验:
《隐蔽图形测验》(用于测量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但场独立性依存性测验不止于此)
冲动型-沉思型测验(理论来源于卡根,具体可用量表不明)
同时性-继时性测验(理论来源于达斯Das,具体可用量表不明)
❼ spss因子分析输出结果中的FAC1_1,FAC2_1……有什么用
1.什么是FAC?
FAC1_1,FAC2_1……说白了就是把进行统计的项目回化归为一个个类别,每内一个类别中可能有容几个方面,譬如代表学生感官认知风格有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等,每个类型可能包含几道题目,以此作为问卷进行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最好的结果就是形成三个FAC,每个FAC都能包含预先设想的题目。
2.FAC做什么?
有时我们想把一个量表中分成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但是这几个方面的得分不能简单地把所包含的每一条项目的得分进行相加,而是让计算机形成FAC,这就是利用FAC的地方。也就是说利用因子分析形成FAC,是用来进一步进行回归或相关分析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根据量表形成自己对每一个FAC的理解,给每一个定义为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是说FAC_1是什么,FAC_2是什么。。。譬如还拿上面学生感官认知为例,我可以把FAC_1是视觉型、FAC_2是听觉型,FAC_3是触觉型,这样的归类是需要研究者事先进行设计的,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达成这种设想。
❽ 认知风格的简介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个体的认知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性与非分析性概念化倾向;对认知域宽窄的选择;对两可与非现实体验的不容忍;复杂认知与简约认知;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整合与分化;扫描与聚焦;冒险与保守;解决问题的滞阻与畅通等。由于个体的认知风格不同,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A.Witkin,1916—1979)。90年代起,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成果。这主要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他们不仅仅综合了已有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结构,并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应用于真实的情景中。
❾ 认知方式的发展简史
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末,认知风格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Riding和Cheema回顾了以往提出的30多种认知风格类型理论,通过分析每一种认知风格理论的基本描述、评价方法、对行为的影响以及风格类型之间的相关,认为过去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理论是某些潜在的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或标签。并用因素分析法证实了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分析表明,已于德认知风格类型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Wholist-Analytic)维度和言语-表象(Verbal-Imagery)维度。也有人称之为认知风格的两个家族。整体-分析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是倾向于从整体上看,还是倾向于从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把握相联系;言语-表象维度与个体在表征信息或思考时是倾向于以言语的形式,还是以表象的形式相联系。
这一术语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使用的。对认知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非常盛行,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以后逐渐趋向衰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方式研究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从最初的心理学领域逐步扩展,成为教育、计算机编程、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