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建筑风格
❶ 求丽江古城建筑特点
说起丽江的建筑,那就要看我慢慢道来了————
当年朱元璋逃难的时候逃到了这里,当地的一个人救了他,朱元璋称皇帝以后,就赐了这个人姓——木。(就是朱字去掉一撇一横)而且给他做了丽江的土皇帝。
后来他嚣张起来拉,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住所。
但是没有修建城墙,,,,因为“木”字加了口,就变成了“困”字。
所以丽江的第一特点:没有城墙
第二特点:这个姓木的当时统治的时候,丽江有纳西族、白族、藏族、好象还有彝族。各自的民族宗教信仰不一样。他就想出个馊招,建一个寺庙,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东巴神、李耳。(古城北门的壁画上就能看出来的)虽然一开始闹了不少矛盾,但是慢慢习以为常了。————特点就是没有纯粹某种民族的建筑风格。例如房子横梁上面的雕花,既画着八卦,又画十字架(仅仅是举例子)
第三特点:古城构造依然延续了汉族的东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例如:路上的石板是这样搭的
=|=
=|= 在汉族里横着的应该是红石头(碎石),竖着的应该是大青石。
意义在于“鸿图大展” “青云直上”。但他不懂你汉族的这套,懒得搞那么多,直接从山上打来的石头放成这样就了事。……这一方面说起来就话长了。
第四特点:丽江和西双版纳一样,是爱水的民族。为什么爱水?因为他们的建筑是以木头为主。他不爱水的话就容易遭火灾。他也干脆修建了个“大运河”
一分三,三分九,一直把河水引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
我没瞎扯,像建水县那样,建筑是以土为主,看看他们还爱不爱水?简直是怕水,否则怎么起了个建(设)水(利)这个名字。
我打了20分钟才那么点字,,,不说了(上面那位同志有几点说的不太对)
到我们网站上看得了,应该有介绍的,但没有我这么透彻
http://www.softime.cn
http://www.2tour.cn
http://www.loveyunnan.com
❷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简写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
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
建筑概貌
束河建筑群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门票:50元
白沙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族建筑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沿河而建的古城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假如你要在丽江住宿的话我有几家很不错的客栈给你推荐一下,在大研古城四方街的纳西印象客栈,在束河古镇那边的小隐小居客栈,锦庐酒店以及缘启客栈。锦庐酒店前面是有停车场的,自驾游的朋友就很方便了。你可以在网上预定,这些都是很方便的。
❸ 洛带古镇建筑特点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 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
广东会馆位于洛带古镇的上街,始建于清朝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整个会馆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山门、前中后三庭和左右厢房构成,由于保存完好,广东会馆已被有关人士认定为是国内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会馆中堂悬挂着一幅古香古色的对联,上书"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显出一种文化上的源远流长。这里常常举行一些客家民俗活动,如"吃客家菜,穿客家衣,睡花板床"等。
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中街,又叫万寿宫,进门处可见一块万寿宫的牌坊,对面是一个大戏台,中间是个大院坝,前中后三殿,里面还有个非常独特小戏台和厢房。是江西赣南移民在乾隆年间集资修建的,会馆的布局小巧玲珑,有曲径通幽的意境,雕梁画栋的回廊、屏风、戏台等建筑让人叹为观止。
古镇上还有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古建筑群,另外古镇上1000多米长的老街上还保留着大量客家古民居,屋顶多用小青瓦和茅草覆盖,结构多为单进四合院式,正中为堂屋,屋脊上通常有"中花"和"鳌尖"等装饰。
❹ 黄姚古镇的名称由来和建筑风格是什么
黄姚镇是广西名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昭平县,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专古镇。古镇发祥于宋代,兴建属于明代万历年间,鼎盛于清代乾隆年间。
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黄姚古镇中存留下来了很多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并以“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为主。黄姚古镇是以山水园林著称的千年古镇与昭平县城及贺州市均直线距离约40千米,距桂林200千米。
❺ 万安古镇的建筑特色
万安古镇传统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传统商业建筑特色和多种类型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古桥、古塔、古码头等。
万安的文物古迹是以明清及民国初期为主,是徽州历史上重要水陆码头、商业贸易重镇的真实遗存。镇区现存明清古塔3座、古桥4座、民居(含店铺)38处、古水埠码头12处;清末和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含店铺)130余处;长度为1000余米的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历史风貌的传统商业街。 古镇万安作为新安江上游乡村农副产品交换的吞吐口,活跃了休宁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旧时休宁县的茶叶、竹木及其他土特产通过万安源源运出,沿新安江而下泛杭州。春水潮涌之时,3天即可到达,极为方便;食盐、煤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又赖其不断输入。传统商业街是万安古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万安传统商业街大致可分为三段。富来桥以西为上街,长约200余米,村头原有四脚石坊和关帝亭,与县城东门相通。如今坊、亭均不存,黄家祠堂、四合院“柿子园”等遗址尚存,传统民居中有部分已进行了改建。富来桥至小学为中街,长约300米,宽3到5米,传统店铺错落有致,造型优美,保存完好。虽然景象萧条,但风貌依旧。两侧建筑檐口形成的曲折天际线,自然而和谐,依然如故,好一派古朴雅致的古镇风采。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位于皂荚巷的“翠园”等典型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翠园”是万安著名塾师吴尔宽的住宅,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此启蒙。小学至观音桥为下街,长500米,宽度也在3到5米,除偶尔出现少量新式住宅外,也基本保存完好。如“当铺巷”、“屯溪巷”(往屯溪的巷道),“屯溪巷”内的石板路,因过往的独轮车年积月累的经过,留下了数道深深的辙痕,默默地见证着古镇悠久的历史。
万安传统商业街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营特色。万安古街沿街建筑大部分由各种店铺组成,街面上现存旧有店铺100余家。在众多的商家中,除少数为当地居民服务外,大多数都兼有批发、贸易货栈的功能。其经营既有多样性又有特色性。多样性是指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商品;特色性是指徽商“四大行业”——盐、典、茶、木在万安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万安罗盘的生产与销售更使其声名远扬。
二是街道空间特色。古色古香的街道和两侧建筑构成了一个宽高比为1:1.5——1:2的街道剖面空间。两侧店铺的木排门在营业时完全打开,把街道空间引入室内,商业活动空间明显加大。因为随着街道的剖面空间已从街道、檐下延伸到室内,对应的商业空间也由室外、半室外和室内所组成。人们选购货物、洽谈业务都在店堂内进行,而不影响街道上人流的行走。万安街随地形而自然曲折,在线性 空间的基础上,又富于变化,如沿街道有风雨廊可供人们休息、观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富来桥北头,街道作了直角拐弯,视觉空间顿生变化,有“引人入胜”之感。
三是临街立面特色。沿街建筑的立面形成了传统商业街的风貌,万安古街最主要的特色是以其单体建筑的无个性而表现出的整体的个性。原商业街有八成以上的建筑为木排门,基本上都是两层,檐口高度多在5.5到6.5米范围内变化,无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商业建筑按传统的开间划分,建筑的大小只是开间的增减,以单开间和三开间为多。开间由于因经营性需要节约建设成本,所用木结构材料都不很粗大,开间的宽度受到限制,通常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约3到4.5米)。单开间是店铺的基本细胞,多开间的户主由于分家、出租等原因,也可分成二至数个店面。万安临街的二层木排门建筑,它们具有极为相似的立面。但这种开放式立面,两侧无封火山墙的形式,又使其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封闭式立面、突出的门罩完全不同,使这条商业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是建筑形式特色。古镇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房屋。这类临街而建的二层建筑,底层面街多为整间的木铺板门,随时可以打开,便于运货、经营。这类房屋大致可分为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和坊宅混合式四种。前店后宅式房屋的主人大都是做贩运、批发生意的,需要较多的储藏空间。房屋前进开店,后进作宅,中间的天井平时可以日常生活所用,货物多时也可临时堆放。小型门面为一间,大型门面为三开间。前店中坊后宅式房屋是一些自产自销的商号,拥有自己的作坊,出于功能上的安排和与固有的住屋形式相适应,这类房屋多在头进安排了“销”的店面,二进作为生产的“坊”,后进用作居住的“宅”。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往往头进和后进的房屋稍大并有雕刻装饰,而二进空间则比较简单而局促。下店上宅式房屋由于受宅基地的限制,无法在纵向轴线上开展建设,因而形成了这类结构紧凑的建筑结构形式,楼下经营部分高大而宽敞,楼上较为矮小,临街开窗。坊宅混合式房屋多为手工艺人所有,由于所需场地并不十分宽敞,主人 也不富裕,因而产销往往就混合在住宅的起居部分进行。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产销,能够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万安镇现存古塔3座、古桥4座。三塔鼎立,气势宏伟,在黄山市范围内已是绝无仅有。
古塔分别是古城塔、巽峰塔和富琅塔。古城塔位于古镇东部的古城岩,又称万寿塔,建于明嘉靖初年。下层外围21.3米,高29.6米,内空直径3.37米。底层红麻石为基座,砖砌塔身,六角七层。底层两个拱门,其它每层一门。翘角挑檐,镂有花卉藤草与波浪图案,生铁塔顶,向东南方倾斜。塔顶1958年坠落,计重2400公斤。巽峰塔在横江南岸玉几山东翼,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历时六年,成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保存最为完整。塔高35米,八角七层,砖砌楼阁式,每层四个拱门。内置168级盘旋形梯道,上达顶层,塔刹为葫芦状,风格颇类唐代佛塔。塔内四壁绘有壁画,虽经历了420多个春秋,线条仍然清晰可辨。富琅塔原称水口神皋塔,位于富琅村前,与古城、巽峰两塔相峙。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倡建,二十四年竣工。塔八角七层,砖石结构,外观保存完整,内部已损坏。砖砌叠涩出檐,工艺精细。塔砖上有“万历癸巳寅”或“万历癸巳宿”字样。
古桥中富来桥、轮车桥和观音桥均处于镇区内,分别与周围的建筑、溪流共同组成“小桥、流水、人家”尺度宜人的风貌景观。古城桥则与古城塔、古城岩、横江水共同构成一幅气势宏伟壮观的绝妙画图。古城桥在镇东古城岩下,跨横江水通向水南村。明万历十年,徽州知府高时倡建,又名高公桥。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乾隆三十八年桥圮,五十二年,休宁县人捐资重建。桥长180米,宽6.4米,11孔。桥上原有桥亭,以便行人憩息。
❻ 水乡古镇的房屋建筑有何特点这样建造房屋有何好处
水乡古镇的建筑属徽派建筑,也就是沿袭古徽州建筑的特色。 江南地区,降水多。专因此它的屋檐大属都是设计成倾斜度比较大的样式,这样,有利于排水。同时,由于江南地区雨水丰富,大江大河多,水网密布。因此其建筑都位于小河,小溪边上,一则取水方便,再则,交通便利。 古镇房屋密布,屋顶上会有高高的封火墙,是防火用的。
❼ 乌镇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乌镇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截至目前,已保存了20多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大量的深屋是老商人的巨大财富和隐藏的官员世界。从一个不起眼的大门,它是走廊和礼堂的迷宫。梁祝门窗上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精美而富丽堂皇。建筑物的屋顶有一个独特的观音口袋,马头壁,既防火又防风,像天空中的五座山,左右对称,高而危险的美。
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以和为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7)古镇的建筑风格扩展阅读
乌镇历史悠久,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年),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年),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宝庆二年(1226年),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
参考资料:网络—乌镇
❽ 周庄古镇建筑风格
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明清和民国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是堪称典型的。在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七进厅堂内,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十一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十一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刻前、中、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足可与苏州网师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大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宽的单幅松板,坚固结实,可以想见当年建造时工程的艰重。大堂楼的栏杆与棂窗制作较为精致,与前厅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属徽派风格。
沈厅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自1983年以后,开始沈厅的修复工程,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也已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