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花瓶风格
❶ 我国元代时期青花瓷有哪些特点
元代釉下彩绘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饰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小件和大件两大类,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有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和国产的钴土矿特点相同,应是国产钴料所绘。
常见的器物有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并且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多属民用瓷。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
还有一类青花瓷,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带有黑褐色的斑点,纹饰层次较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画得很满密,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体现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的特点,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❷ 元代陶罐都有哪些风格
元朝的陶瓷 :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1)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2)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3)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❸ 元代瓷器有哪些设计性
简答了,兄弟!!!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立,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特点。
❹ 元代瓷器的风格特征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特点。
❺ 元代瓷器的装饰特点是什么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特点。
❻ 元代时期青瓷有哪些特点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各地都有一定规模的制作。元代的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臻成熟。青花瓷器的造型风格是胎厚、体重、形大,器物主要有罐、梅瓶、执壶、高足杯、四系小口扁壶、盘、碗、匜等。装饰特点是画画满,层次多,繁而不乱。纹饰图案有龙凤、人物、花鸟、瓜果、游鱼、异兽、松竹梅、云肩、变形莲瓣以及杂宝等。釉里红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后,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彩。装饰题材比青花少,纹饰也比较简单。另外,元代出现的多种颜色釉如红釉、蓝釉的创烧成功,是我国制瓷业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为明清两代瓷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❼ 有草原风格的元代陶器有什么独特的风格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元代陶器也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元朝设立了枢府专门管理烧造陶瓷器物,枢府烧出的陶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陶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
元代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陶器风格,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的特点。
❽ 元代陶器有怎样的风格
有草原风格的元代陶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元代陶器也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元朝设立了枢府专门管理烧造陶瓷器物,枢府烧出的陶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陶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
元代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陶器风格,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的特点。
山西蒲州发现的元代陶制龙,体形硕大,长198厘米,宽50厘米,高70厘米,通体有施釉痕迹,但颜色已经剥落,除龙头以外部位均有龙鳞,龙背顶部有波浪形的鳍,龙头较长,龙嘴大张,青齿獠牙,下颚有须,龙目圆睁,脑后有鬃,但双脚已经明显缺失。龙腿强壮,身下有云雾缠绕。
这件陶制的龙,实际属于古代的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器。
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由于这两种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下来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这件陶制龙的胎质明显为陶,因此判断为山西所造珐华器。珐华器因产地和时代不同在胎质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同。
蒲州一带出的,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纯系土定胎,其釉纯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质,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黄质如金箔,唯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垂釉之处亦不发黑,其釉上之绿比他釉另外透亮,与绿水一般,其底里之绿与翠玉之菠菜绿同。
在装饰技法上,这件陶制龙采用了压模、捏塑、刻画、贴花等传统工艺手法,从审美角度上看显得大气质朴,同时,珐华器在釉色上多表现为鲜艳亮丽的珐翠、珐蓝、珐紫,从此件陶龙残存的釉斑上也可以看到。
该器型龙为元代龙的特征,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气势凶猛,推测应有一对,分布于大殿屋顶的两侧,应为十分罕见的元代宫廷建筑装饰配件,对研究元代宫廷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元代陶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
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
白釉绘黑花陶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
元代杂剧盛行,产生了大量的陶塑作品。河南焦作元代墓发现的杂剧陶俑,呈各种说唱舞蹈形态。其中一件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毡靴,腰系皮带,头略右倾,一手向上,一手向下,腰肢扭动,神情专注地作踏步舞蹈。
另一陶俑服饰简单,头戴便帽,左手执乐器,右手两指叉于口中,作呼哨状,似口技表现。俑像成功地表达了秉性乐观豪放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雕塑手法简洁,形象生动逼真,富有生活情趣,是元代陶塑的代表作。
元陶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元代的一件黑陶大碗,口径17.5厘米,高6厘米,大气而拙朴。
赵集区会龙乡阎庙村发现的元代陶香炉,工艺精细,造型古朴。炉两边有对称的神态活现的小狗作炉耳,下有3只鼎形虎腿,炉体着绿瓷釉已大部脱落,仅凹陷处尚存。炉高15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1厘米,系元代祭祀用品。
元朝统治者依靠铁骑夺取天下,但元代马的雕塑作品却很少,所以陶器中的陶马就显得弥足珍贵。有一件元陶马,高20.6厘米,长25厘米,灰陶质,马头饰笼套,双耳竖立,颈刻画长鬃,尾粗长,四足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另外,河南省焦作市元代古墓发现了完整彩绘陶“车马出行仪仗队”,共有陶俑、陶马、陶车81件,均为彩绘陶,以粉、红、绿为主,色泽鲜艳,组合为一套完整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同时还有陶仓、陶几等陶明器。
陕西省户县元代贺氏墓的陶俑,有男侍俑、女侍俑、仪卫俑、骑马俑、牵马俑、胡人骑驼击鼓俑、牵驼俑等,总数近60件。侍俑通高30至33厘米,骑马俑通高约45厘米。
贺氏墓女侍俑头绾双辫髻,上身着窄袖左衽短袄,下系长裙,作捧盒侍奉状;男侍俑头发分披,身穿窄袖右衽长袍,作笼袖搭巾侍立状;仪卫俑戴幞头,身着盘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足蹬短靴,左臂曲举,作吆喝姿态。
塑工最佳的是一组骑马俑,有的头绾发辫,有的戴宽沿毡笠,或佩腰刀,或背箭箙,足踏马镫,左手提缰扶鞍,右手甩开,作扬鞭催马状,刻画了蒙古族谙熟骑术、崇尚射猎的生活习俗。
贺氏墓还发现有牵马俑,俑高34厘米,马高37厘米。灰陶、模制。牵马俑头戴圆形帽,束辫垂至肩头,身穿长袍,腰间束带,右手曲至胸前,左手向一侧伸出,似在牵马起程。陶马背负行囊,行囊以绳索捆实。两件雕塑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贺氏墓的这批元代陶俑,以艺术手法写实、造型比例匀称而著称。元代陶俑的制作一般都较粗率,这是因为,一方面纸制明器的继续流行,另一方面则是深受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蒙古族素以深埋不坟为传统,所以一般不用俑来随葬,只有部分汉族和少数契丹族官僚仍以陶俑随葬。
元代陶俑主要发现于陕西和四川,陕西以西安曲江池西村段继荣夫妇墓、长安县韦曲村贺氏墓、宝鸡元墓等发现的元俑为代表。
陕西元俑都为深灰胎,不上釉,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尚有一定的艺术水准,风格写实,种类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马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
在陶俑的组合上,五代、宋时颇为盛行的四神俑元代已消失,人物面貌多具有少数民族及域外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