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创作风格
1.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创作风格及内涵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2. 介绍赤壁这首诗的题材和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来到当赤壁的所有地:黄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 1082年秋,苏轼作《赤壁赋》.同年冬又作《后赤壁赋》.《念奴娇》也作于同年.具体时间不详. 前后赤壁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是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3. 前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主要内容: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写作特点: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3)赤壁创作风格扩展阅读
诗人介绍: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4. 杜牧的《赤壁》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5. 《赤壁》属于什么写法,有什么特点
不是杜甫的诗,是杜牧的诗.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6. 赤壁一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唐朝杜牧的《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7. 《赤壁》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楼主您好: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艺术特色如下:
1、情、景、理融为一体.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涵,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第一段描写月夜江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俳徊于斗牛之间”。如画的美景引发苏子感情的抒发,使他充满了欢娱之情。同时,为后文议论说理进行了一个形象的铺垫。第二段写客的议论由萧声引发人生哀叹,抒写人生苦闷,“托遗垧于悲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风”这一具体现实景物表达了出来.三段写苏子反驳,起首用了:“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道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热爱,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通过水月景物描写过渡到说理,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结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8. 赤壁有什么语言风格特点
浪漫、豪放的诗人和散文家杜牧这一首七绝,是他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此诗开端别出心裁,与同期其他咏史诗比较,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从开端的借物怀古到结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议论在抒情中展开,使人回味无穷。
9. 赤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时而泛舟秋江。《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鄙弃富贵。人的一生中,感情也更加真挚,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文章是赋体,意趣横生;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水光接天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乐——悲——乐”,即有过明显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