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足铜鼎风格
A.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的文物特征
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鼎为子口内敛,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铜身铁足,圆腹圜底,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鼎。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B.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中山王铁足铜鼎
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时期。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C. 云雷纹兽足铜鼎当时是干嘛的
做饭用的
铜鼎,顾名思义,是指用铜做成的鼎。它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古代炊器,多用青铜铸成,也有的用铜、锡、铅所制,相当于现代的锅,煮或盛鱼肉用。一般鼎的形状多是体圆、腹大、两耳对立于口上,下有三足。
每一个地方的设计都有极强的实用性,大腹是为了能装下东西,三足是为了支撑腾空以燃火,两耳便于抬举。鼎 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各朝代情况不同:商代前期多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尖足鼎逐渐消失;至秦汉时期,鼎演变成为敛口、硕腹、附耳、三 短足、盖上有三环的形制。
商代晚期铸造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如最有名的后母戊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的,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装而成,冶铸时必须有较大的熔铜炉,根据其体积和重 量估计,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有可能采用经地槽流注的方法进行浇铸。商代晚期还发展了铜镶玉的技术,例如妇好墓出土的玉援铜戈即是将玉戈援纳入铜内的陶范中铸成;藁城等地发现的铁刃铜钺也是采用这种技术铸成的。
有的鼎整体装饰复杂、 精细,鼎身有圆涡纹、风鸟纹、蝉纹等纹样,造型和装饰协调自然。商代晚期,鼎上出现了铭文,较早的铭文字很少,族徽图像、人名占据大多数,如妇好之类。商代末年始有较长的铭文,最长有三四十字的。科学发掘以来所获商代铜器中铭 文最长者是安阳后冈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铭文30字,内容是因受赏而为父辈所作。
商后期所制的司母戊鼎商代后期制品。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最底层是细密的云雷纹,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其造型、纹饰、工艺 水平极高,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D.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的流传历史
1974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两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并造成了破坏, 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清理勘察。
中字形的墓室格局证明这是一个王的陵墓,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个墓穴的主墓室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盗掘。正当失落的情绪在发掘现场滋生的时候,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民工在取土时,一脚踩出了个大窟窿。对窟窿进行清理后,发现原来是个库。库与主墓室毫不相连,这种墓葬形式,以后被证明为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所独有的,也正是由于库的存在,才使大量的珍贵文物躲过盗劫,得以为世人所见。
经过两年准备,1号墓开始发掘,随着1号墓两侧库的打开,人们如愿以偿的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最先出土的是大量奇巧瑰丽的生活用品。中山王铁足铜鼎、错金银双翼神兽、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等相继出土。出土器物的精美显然大大超出了人们印象中,考古学家清理到西库的时候,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青铜方壶上,四面刻满了450个字的铭文。
这里埋葬着中山国历史上的一位君王, 他的名字叫“错”。文中提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说明在“错”之前, 还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据推断,1号墓中的“错”是中山国的第五代君王。方壶的出土,弥补了史书中对中山王世系缺失记载的遗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4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的《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铁足大鼎保护修复方案》,要求尽快编制铁足大鼎保护实施方案。
E. 大明宣德年制的铜鼎
宣德炉传世数量稀少,所以真品的价格为天文数字,异常昂贵。各朝历代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只要你转逛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能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真宣德炉要想遇到简直是大海捞针,但也并非绝对,也许就能在某个古董摊上寻到真品,那么断定它的真伪,就需掌握一些鉴定知识。
焚香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香炉用途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用来将衣服薰香,是香水、香料的代替物。到清代乾隆时期,西洋香料传入,这种风气才渐渐消失。第二,是用做书房陈设之器。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习字的书房内焚香,所以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第三,用来供祭神佛。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以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质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的制作达到了巅峰阶段。
宣德皇帝在位时,嗜好玩赏香炉,特下令从暹逻国(今东南亚)进口一批铜材,责成宫庭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柴、汝、官、哥、均、定等名窑瓷器的形制,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共117种。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的精心铸炼,把提纯的铜选取出来制成香炉,颜色多呈栗壳色、佛经纸色或茄皮色。手摸感觉似婴儿肌肤,晶莹而滑润,惹人抚弄,鎏金或嵌金、洒金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富贵庄重的感觉。
宣德炉铸造的成功,开创了后世铸炉的先河。传说当时共铸造各式香炉3000座,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炉因其罕见,所以从明代到民国时期,仿制、伪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
依照古代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一小部分精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很难辨别。真宣德炉铜质非常精细,而做假者铜质内未加入金银等贵金属,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看宣德炉底足,手头坠重,露铜精细者为真,而工艺粗劣,重量轻浮者为假。 真宣德炉底足款识的书写是经过官方严格审核的,具有当时官窑瓷器风格,其笔法自然流畅,庄重而威严,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书者随意刻写,字体不规整。
F. 关于中山王铁足铜鼎的资料.急~
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时期。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时期。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G. 铜鼎的铜鼎介绍
铜鼎,反映中山国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铭铁足铜鼎”、“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等,三件重器分别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铭文,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刻铭铁足铜鼎”又称王鼎,王即位十四年时(公元前314年或公元前313年)采用分铸工艺制作而成。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盖钮与腹足部之间刻铭文77行469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从这座铜鼎以及“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的铭文中,可以大致推出王及其前后的中山国诸公的在位年代。 中国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H.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的文物价值
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 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I. 这是什么字
推荐回答查了资料,这件现存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铜鼎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山王厝铁足大铜鼎”。或干脆叫“中山王铁足大铜鼎”。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查关于此鼎的介绍,都说是“中山王厝”。他是中山国的一个国王。姬姓,名厝(前344—前308),中山成公之子,中山国第五任君主。“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