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辽代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辽代建筑的特点是在额枋中央使用斜栱的平身科,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所见。到了金代,斜栱愈益华丽,柱头科反倒显得简单,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的斜栱多得像一堆倒放的香蕉。

㈡ 宋朝的建筑特色

宋建筑
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山门内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毁,但尚存遗址。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西侧的转轮藏殿和慈氏阁,其与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还有一座弥陀殿位于寺后。佛香阁和弥陀殿都是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佛香阁现高约33米、三层、歇山顶,上两层皆为重檐,并有平坐。重建于1940年左右。阁内所供四十二手观音像,高24米,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建阁时所铸,为中国现今留存的最大的铜像。转轮藏殿与慈氏阁都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大小相同,但结构各异。寺内其余配殿都是单层。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中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而使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之增高的特点。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殿基近方形,四面正中各出抱厦。殿身厚墙围绕,仅抱厦正面开门窗。此殿外观别致,重檐歇山顶,抱厦为歇山顶而以山面向前,与传世的宋代绘画极类似。

河北蓟县独乐寺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都是辽代原物,原来两者之间有回廊环绕,现不存在。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台基低矮,斗栱雄大,出檐深远,内部不用天花,斗栱、梁、檩等构件显露可见,装饰效果显著。观音阁、三层高,但外观仅为两层,中间是暗层,阁中置一座高16米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塑像,该像直通三层,阁内有一空井以容纳像身。阁的上下两层间的暗层就是平坐结构和下层屋檐所占的空间。上下各层的柱子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栱上的“叉柱造”。上下两层空井的形状不同,有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了整个阁结构的刚性,而空井又是容纳佛像的空间,做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另外,还利用下昂和华栱出挑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来调整屋顶坡度,这是唐以来单层与多层建筑常用的方法。阁的外形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

留存至今的还有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也都是辽、金建筑的重要作品。华严寺现分上、下寺,其中上寺的大殿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是至今已发现的古代单檐木建筑中体型最大的一座,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内部沿墙排列藏经的壁橱三十八间,仿重楼式样,分上下二层,在后窗处中断而做成天宫楼阁五间,飞越窗上,以环桥与左右橱相连接,忠实地反映了辽代建筑的风格,也是辽代小木作的重要遗物。而大殿的柱网平面和“金厢斗底槽”的形式相近似,内外柱同高,其上用明袱、草袱两套屋架,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相类似,可以证明辽代建筑直接继承唐代建筑的风格。善化寺大雄宝殿建于辽,普贤阁、三圣殿和山门则是金代遗物。该寺殿宇高大、院落开阔,为现存辽金佛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同时这些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各具特点,是研究辽、金建筑嬗递变化的重要资料。

宋代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唐朝不同,它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加强了纵深发展,如正定隆兴寺。另外一些组群的主要建筑已不是由纵深的二、三座殿阁所组成,而是四周以较低的建筑,拥簇中央高耸的殿阁,成为一个整体,如宋画《明皇避暑图》、《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都是如此。这时四合院的回廊已不在转角处加建亭阁,而在中轴部分的左右建造若干高低错落的楼阁亭台,使整个组群的形象不陷于单调。此外,与纵深布局相结合,在主要殿堂的左右往往以挟屋与配殿烘托中央主体建筑的重要性。从这些资料中还可以看到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位置、大小、高低与平坐、腰檐、屋顶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园林趣味。

㈢ 辽代建筑的特点

辽代瓦作主要使用陶质灰瓦,亦有用琉璃瓦。瓦当多为莲纹瓦当,亦有少量兽面瓦出土。正脊叠瓦成脊,两端施鸱吻。戗脊及垂脊末端施兽首,起翘筒瓦或走兽,已不见唐代多见之兽面瓦或莲纹瓦,实例见於华严寺薄伽教藏天宫楼阁。

㈣ 唐、北宋、南宋、辽、金的建筑风格有何不同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3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1、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2、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3、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秦汉、隋唐、明清3个时期相距时间基本相等,它们是国家大统一、民族大融合的3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3期的代表王朝。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筑艺术,这3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范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和它们的反映功能,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

㈤ 谁能介绍一下唐宋元明清辽等朝代建筑和古塔特点

唐代:颜色体现等级
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
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
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
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苏州虎丘塔、泉州仁寿塔都是典型之作.昭陵的石刻、墓室的图案都具有刚劲、富丽之美,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在装修方面,这时期建筑上大量使用可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与唐、辽建筑的板门、直棂窗相比,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房屋下部的须弥座和佛殿内部的佛座多为石造,构图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向于多样化.柱子除圆形、方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镂刻各种花纹.同时,室内空间加大,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当时建筑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元代:风格秀丽绚烂


元代宫室建筑也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元朝以后的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为精密研究,风格秀丽且绚烂.


宋亡而元兴,建筑一度受到外来工匠的影响,并以北方工匠为主,其建筑结构多大胆粗犷,其艺术风格也狂放不羁.元朝由于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经过相互交流,给传统建筑的艺术增加了若干新因素.这时宗教建筑相当发达,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与雕塑、壁画的新手法.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部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步融合起来.而过街塔是喇嘛教的另一种建筑类型.以北京的云台最为著名.在云台的券石上和券洞的内壁,刻有天神、金翅鸟、龙、云等喇嘛教纹样及六种文字的经文.这些雕刻都是高浮雕,人物的姿态和神情都很雄劲,各种图案有着生动跳跃的热烈气氛,与汉族传统风格不同,是元代雕刻中的优秀作品.喇嘛教的雕刻题材和手法给予明清建筑艺术不少影响,尤其是对官式建筑影响较大.


明代:色彩浓重悦目
明初立国南京,主要仰赖江南工匠.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也以南方工匠为主.明代建筑严谨、工丽、清秀、典雅,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体量宏巨,色彩浓重,则去江南雅淡之风远矣.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色彩的使用, 在封建社会中是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的.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明、清时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筑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寺院建筑由于有一些比较完整定性了的装饰手法,这就使寺院中许多建筑的外形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结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以多层的感觉.这些特点在艺术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在色彩和装饰上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教义规定:经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及棕色饰带,红墙面上则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饰带.屋顶部分及饰带上重点点缀镏金装饰,或用镏金屋顶.这些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饰、彩画和窗户棂条的组合,多种装饰往往综合使用,形成华丽细致的艺术气氛.


清代:油漆彩画盛行
到了清代,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某种功能演化成装饰.到了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



明清建筑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建筑的装饰图案或彩画生气低落,唐宋装饰的风采已经踪影皆无,由于过分追求细腻而导致了琐碎和缺乏生气的局面. 唐代时屋檐前的板瓦上有了“滴水瓦”,板瓦有了滴水和瓦当组合在一起,可以防止雨雪侵蚀屋檐和墙壁.琉璃瓦最初只用于檐脊不用于整个殿顶,到了宋代,才出现了满铺琉璃瓦的殿顶,从而使建筑物增加了绚丽华贵的色彩.砖的出现比瓦要晚的多,最早的砖有方形的、曲形的和空心的.方砖多用于铺地面或屋壁四周的下部.铺地砖没有纹饰,包镶屋壁的砖多带有几何图案.还有雕刻有收获、猎渔、煮盐、宴乐等图案的画像砖.搭建阁楼,绝非简单意义上的装修而是真正的大兴土木.在搭建之前,一定要有建筑专业人士作指导,推敲审定方案,看看搭建的可行性.切莫擅自主张,改动结构.讨论与推敲的重点在于承重和荷载问题.需要明确的问题有:原有建筑本身的荷载是多少?哪些墙体可以承重?这些问题明确之后,你就可以确定能否搭建阁楼了. 如果搭建没有问题,下一步是考虑如何搭建.确定功能:阁楼的搭建,肯定是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满足原有建筑物格局无法满足的功能需要.因此,首先应明确阁楼的未来使用,不同的功能对空间有不同的要求,这对于确定阁楼搭建的范围及标高有直接的影响.确定面积:根据墙体受力和承重情况可以明确阁楼搭建的大致范围.没有必要一味地盲目追求面积.确定标高:这是搭建阁楼的关键.

㈥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是怎样的呢

1.影响深远的城市建筑——宋都东京

北宋东京(开封)是在原北朝故都基础上改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因为它受制于老城的格局,所以城市建设与平地而建的都城是截然不同的。开封城格局有两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之一是三重城墙的模式。城开封龙亭中央是正方形的皇城,又称大内,城中建有宫殿,四面有宣德门、东华门、西华门、拱宸门。宣德门为正门,也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皇城的外边是里城,周长13.5公里,共有10个城门,城内设有衙署、府第、寺观、民居、作坊等。三重城最外边是周长20多公里的罗城,共有水、旱门20个。每重城墙外面都有护城河,用于军事防御。

城市的主要干道以皇城为中心,与各城门相对,形成井字形交通网,共有四条,又称为御路。城中央宣德门外的御路最宽,有的地方足有300米宽,御路旁还有皇帝专用的御道及人行道、绿化带和水沟等。

城内有四条河道,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它们通过护城河相互接通,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其中汴河横穿东西,与大运河南北相通,是商业经济与居民生活的主要通道。由于河多,城内外的主要桥梁就有30多座。

北宋的东京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设有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算学、医学等学校,太学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此外,还有佛寺、道观、祠、庵、院等宗教建筑60余处。

2.宋朝祠祀建筑的典范——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原来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经大修后更名为晋祠,天圣年间又多次修建,并将纪念叔虞的兴安王庙改为纪念叔虞母亲的圣母庙。

晋祠如今只剩下了圣母殿、塑像、飞梁、献殿等。

圣母殿是晋祠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建筑。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殿前八根廊柱上各雕有一条蟠龙。殿内采用减柱法,使空间更开阔。斗拱用材较大,但和唐朝相比又显得柔和秀丽,这也是宋代建筑的重要特征。圣母殿内现存彩塑43尊,特别是侍女雕塑神态逼真,是宋朝雕塑中的精品。

晋祠院内还建有祠、庙等多组建筑,形成了历史氛围浓厚的礼制建筑文化。

3.佛教建筑的变化

①保国寺大殿

保国寺位于今浙江宁波市西,寺内大殿是现存最早的主要建筑,也是江南地区罕见的木构建筑遗存。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面阔3间,计11.91米;进深3间,计11.35米。大殿内柱高矮不等,是以拼成的“包镶作”和以大小相同的四块木板榫卯而成的“四段合”的方法建成的。整座寺院继承了唐朝时期的部分风格,这对研究宋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②仅存的楼阁式木塔——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在山西省应县城内,原叫宝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惟一的楼阁式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释迦塔在佛宫寺的前部中心,前面为山门,后面原建有佛殿,是典型的中心塔式佛寺布局。释迦塔是一座平面正八边形、立面5层6檐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底层直径为30米,塔身底层直径为23.36米,每上一层收小1米,到第五层时直径还有19.22米。第5层尖顶屋面上有砖砌的1.86米高刹座,座上立铸铁塔刹,高9.91米,全塔总高为67.31米,显得庄重雄伟。

释迦塔殿堂的结构为“金箱斗底横”形式,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坚实稳固,能非常有效地抗震和防风暴。这也是释迦塔落成9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释迦塔同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三颗璀灿的明珠。

③宋塔的流行

宋朝是我国佛塔建造的盛期。这时期的佛塔已由砖石结构替代了木结构,外观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楼阁式塔型为主的佛塔遍布全国各地,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佛塔大多分布在中原黄河流域和南方。

报恩寺塔坐落在苏州城北,又叫北寺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塔身9层,总高71.85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只有砖砌塔身是宋代建造,其他部分都是清末重建的。

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始建,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重建,完工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塔身共7层,总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存只有塔心部分为宋代原构,13层木构外檐则为清末重建。

双塔位于开元寺大殿前东西两侧,东塔称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两塔分别高48米和44米,平面都是八角形,有5层,塔下基座上刻有莲瓣、力士和佛教故事。塔心石柱与塔壁间设有巨型石柱楼梯,这些大石头每块重约1吨。

开元寺塔为11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总高84米多,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底层砌平坐、腰檐,上面各层用砖简单地叠出腰檐。塔壁与塔心之间砌回廊,第四层以上阶梯在塔心作十字交叉。塔身各层开有4门,第二、十、十一层四面开窗,其余各层均为假窗,这样设计都是为了加强砖塔的刚性。

祜国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琉璃砖塔,因呈铁锈色俗称“铁塔”。塔上构件如柱额、斗拱等都是用各种型砖拼砌而成,装饰性的琉璃砖上雕有飞天、麒麟、降龙等。

宋代砖塔先进的技术,多样的形式结构,大大丰富了中国佛教建筑艺术,标志着中国佛教建筑的逐步成熟。

4.中国式桥梁的全盛时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建造的桥梁长度是前朝没有的,桥梁种类繁多,技术逐渐成熟。

宋代最常见的是石礅梁桥,有些桥至今还在使用,如北宋嘉祐四年峻工的福建泉州市的洛阳桥、南宋宝祐丙辰年造的浙江绍兴的八字桥等。福建省晋江县的安平桥,全长2070米,是当时最长的石礅梁桥。

桥梁结构形式独特的还有江苏苏州市东南的平江宝带桥,这些都是当时运用先进的技术而留下的杰作,使中国桥梁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宋代园林建筑

宋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沿着唐代特色持续发展并逐渐成熟,尽管没有了唐朝博大的气魄,但能更广泛地同生活结合起来,这标志着造园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北宋的首都汴梁和西京洛阳,园林最为兴盛。汴粱城的帝苑就多达9处,其中最著名的是宋徽宗时所建的艮岳,艮岳的兴建足足花了6年的时间。

大臣贵族的私园遍布汴京内外,总数不下两百处。

南宋建立后,私人园林更是在苏州、杭州、湖州、扬州一带兴盛起来,园主根据自己的想像随心所欲地设计,大大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创新。如欧阳修曾仿江船格局,在官署内作“画廊斋”。这些园林建筑充分体现出了四大特色: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美的结合;如诗如画的情趣;清幽蕴藉的意境。总之,两宋时的风景园林已广泛渗入到了城市各阶层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㈦ 宋辽金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
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公元916年,北方的“蛮族”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侵占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汉文化,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北方从唐末就成为藩镇割据状态,建筑风格很少受后期中原和南方的影响,因此辽代建筑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风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筑物显得庄严而稳重。辽代有些殿宇东向,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随后兴起的金朝在建筑领域由于工匠都是汉人,建筑兼具宋、辽风格,但更接近柔丽的宋朝建筑,且不少作品流于烦琐堆砌。

㈧ 辽朝的建筑相对于唐朝建筑特色有哪些异同

辽朝在建筑方面主要依靠当地汉族工匠,因而保存了不少唐朝结构的特点。如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都使用内外槽的柱A结构和明栿、草栿栿两套屋架,显然与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高层建筑如观音阁和释迦塔,使用平坐暗层的做法,应是唐朝楼阁的遗风。可是某些具有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的建筑,如新城开善寺大殿、大同善化寺大殿、义县奉国寺大殿等,由于功能上的要求,内部采用彻上露明造,并将原来作为布置佛像空间的内槽后移,前部空间扩大,因而柱A布局突破了严格对称的格局,无疑的是金朝建筑的“减柱”、“移柱”法的前奏。

㈨ 辽代雕塑总的风格是什么

但上述的一些辽代雕塑,从总的风格说,它与同时期的宋代雕塑同样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中原文化艺术有着相互的关系,但似乎还难以代表辽代雕塑的全面貌,例如,在内蒙自治区林西县辽建白塔,塔身装饰有一件浮雕狮子和狮奴,可说是真正属于契丹族的制作。虽然在内容题材上仍是沿袭着唐代雕塑中多见的“昆仑奴”牵狮子,但从表现形式看,它所特别具有的泼辣奔放的气质,充分体现了漠北草原部族的豪强性格。

㈩ 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宋朝建筑
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山门内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毁,但尚存遗址。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西侧的转轮藏殿和慈氏阁,其与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还有一座弥陀殿位于寺后。佛香阁和弥陀殿都是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佛香阁现高约33米、三层、歇山顶,上两层皆为重檐,并有平坐。重建于1940年左右。阁内所供四十二手观音像,高24米,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建阁时所铸,为中国现今留存的最大的铜像。转轮藏殿与慈氏阁都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大小相同,但结构各异。寺内其余配殿都是单层。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中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而使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之增高的特点。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殿基近方形,四面正中各出抱厦。殿身厚墙围绕,仅抱厦正面开门窗。此殿外观别致,重檐歇山顶,抱厦为歇山顶而以山面向前,与传世的宋代绘画极类似。

河北蓟县独乐寺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都是辽代原物,原来两者之间有回廊环绕,现不存在。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台基低矮,斗栱雄大,出檐深远,内部不用天花,斗栱、梁、檩等构件显露可见,装饰效果显著。观音阁、三层高,但外观仅为两层,中间是暗层,阁中置一座高16米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塑像,该像直通三层,阁内有一空井以容纳像身。阁的上下两层间的暗层就是平坐结构和下层屋檐所占的空间。上下各层的柱子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栱上的“叉柱造”。上下两层空井的形状不同,有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了整个阁结构的刚性,而空井又是容纳佛像的空间,做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另外,还利用下昂和华栱出挑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来调整屋顶坡度,这是唐以来单层与多层建筑常用的方法。阁的外形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

留存至今的还有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也都是辽、金建筑的重要作品。华严寺现分上、下寺,其中上寺的大殿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是至今已发现的古代单檐木建筑中体型最大的一座,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内部沿墙排列藏经的壁橱三十八间,仿重楼式样,分上下二层,在后窗处中断而做成天宫楼阁五间,飞越窗上,以环桥与左右橱相连接,忠实地反映了辽代建筑的风格,也是辽代小木作的重要遗物。而大殿的柱网平面和“金厢斗底槽”的形式相近似,内外柱同高,其上用明袱、草袱两套屋架,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相类似,可以证明辽代建筑直接继承唐代建筑的风格。善化寺大雄宝殿建于辽,普贤阁、三圣殿和山门则是金代遗物。该寺殿宇高大、院落开阔,为现存辽金佛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同时这些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各具特点,是研究辽、金建筑嬗递变化的重要资料。

宋代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唐朝不同,它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加强了纵深发展,如正定隆兴寺。另外一些组群的主要建筑已不是由纵深的二、三座殿阁所组成,而是四周以较低的建筑,拥簇中央高耸的殿阁,成为一个整体,如宋画《明皇避暑图》、《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都是如此。这时四合院的回廊已不在转角处加建亭阁,而在中轴部分的左右建造若干高低错落的楼阁亭台,使整个组群的形象不陷于单调。此外,与纵深布局相结合,在主要殿堂的左右往往以挟屋与配殿烘托中央主体建筑的重要性。从这些资料中还可以看到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位置、大小、高低与平坐、腰檐、屋顶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园林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