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风格
① 行书的特点有哪些
行书的结构法是来各种自风格和流派的行书所应共同遵守的结构原则,王、颜、米、黄自然也不例外。在行书笔画练习有了一定基础后,如何按照行书艺术的规律去组合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行书结构法所要研究的对象。
错落大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调整轻重:“平衡”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天要求。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② 书法的风格是什么
书法的“风格”,则是指作品的整体的艺术特征,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书法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它是由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等共同形成的艺术效果。
书法艺术的风格类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包括含蓄、古朴、豪放、雄浑、秀丽、稚拙等多种风格。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评价,前者笔画刚直、浑厚丰筋,具有整齐大度的美;后者结构紧凑、骨力劲健,具有刚健有力的美。
③ 书法风格可以归纳为哪几种
书法风格可以归纳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1、篆书
种类主要有:大篆和小篆两个大类。其中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箍文、六国文字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瘤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2、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4、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5、草书
草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而产生的一种快速便捷书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章草"。
(3)行书的风格扩展阅读
篆书流变
周代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
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秦量诏版)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④ 行书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伸缩性较大,体变也很多,它借助于楷、草的体势来运用笔法,也就是起笔如楷,运笔如草,点画应接,笔断意连,主笔沉着,连笔轻细,从而形成了俯、仰、正、鼓的各种生动的姿态。其特点是非真非草,不纵不拘,不疾不徐,用笔灵活、生动。行书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效果与其他书体比较有优势地位,一直为后人所喜爱。
⑤ 行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1、笔法多变
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各有千秋。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露锋居多。如“列”;方圆兼备,圆笔为主,如“觞”;提按明显,节奏感强,如“亦”,“足”等。
2、活泼有神
写楷书,一笔一画,起止分明。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贯气有神。如“是”、“能”、“无”、“茂”等。
3、书写便捷
楷书笔画一笔不苟,横就是横,竖就是竖。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或以点代横,或以点代竖,或以点代撇,或以点代捺。如“老”、“竹”、“流”、“未”等。
甚至一笔带过,省去个别的偏旁或笔画,如“迹”、“事”等。有些字还改变了原来楷书的书写笔顺,如“至”、“若”等。当然这些变化是由古代书法家通过学习和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减省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自己不可随意从事。
4、结体多姿
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在结构变化中取得平衡,在字形变化中求得统一。即使在书写同一个字时,也要力求变化,不能雷同。如《兰亭序》中的20个“之”,或大或小、或侧或正、或仰或俯、或长或短、或楷或行或草,千姿百态,极尽变化。
⑥ 苏轼的行书风格特点
我们文学历史上有一位可以比肩于李白杜甫的人,那就是宋代的苏轼。很多人刚知道苏轼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读了宋词,而再又读到苏轼写的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耳熟能详的词作,如果你在深入了解苏轼,你会看到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就是一个大咖。他不止是诗词好,开创宋代豪放派词风先河,文章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画也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还有苏门四学士,其中他的四个徒弟的某些艺术成就也不亚于他苏轼本人,可见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
他的书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书法上,苏轼跟蔡襄,黄庭坚(他徒弟),米芾齐名。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呢,用他徒弟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石头压蛤蟆,苏轼也调侃黄庭坚的字是树上挂着死蛇。可以见他们师徒也是感情非常深,才会这么相互调侃。
苏轼书法的特点,用墨比较浓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字体比较扁。至于他的运笔特点,如果细心一点,可以发现他的运笔不是很快速的运笔,比较缓。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诗帖》
他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呢?其实他的执笔方法在宋代一直是被其他人笑话的,但是依旧不影响他书法上的成就,总之能写出好字来,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对不对?他的执笔方法就像今天我们握钢笔圆珠笔那样的握法。他说这种握法才是更接近于魏晋一路,也许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反过来思维一下,其实我们抓圆珠笔的方法,也是挺科学的!
还有就是他写字的姿势也经常会让人笑话,他的姿势是趴在桌子上的,肘关节一直贴着桌子,这种做法,跟现代的书法家们也是完全不一样啊,现代的书法家写字大部分都是站立,腰杆笔直,肘关节不会在桌子上支撑,样子比苏轼的潇洒一万倍啊!而苏轼才不去管姿势好不好看,关键他趴着写字能写得比你腰杆笔直的好看就行,对不对。其实趴着写字确实比腰杆笔直要好,苏轼这种姿势也更符合着力点的要求。
苏轼的书法是其中一面,书法还有很多方方面面,至于苏轼的这种方法,后人也可以在闲暇之余作一下试验,好不好用就自己决定了,还是那句话,不要去讲究形式,关键要看写出来的效果。
这篇文章简短介绍了一下苏轼书法的特点和他写字运笔的方法,还有他写字的姿势。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常来坐坐。
⑦ 描写行书风格的词
可以用龙飞凤舞、笔走龙蛇、翩若惊龙。
⑧ 书法“风格”有哪些分类
书法艺术的风格类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包括含蓄、古朴、豪放、雄浑、秀内丽、稚拙等容多种风格。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评价,前者笔画刚直、浑厚丰筋,具有整齐大度的美;后者结构紧凑、骨力劲健,具有刚健有力的美。
⑨ 行书有什么特点
1、笔法多变
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各有千秋。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露锋居多。如“列”;方圆兼备,圆笔为主,如“觞”;提按明显,节奏感强,如“亦”,“足”等。
2、活泼有神
写楷书,一笔一画,起止分明。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贯气有神。如“是”、“能”、“无”、“茂”等。
3、书写便捷
楷书笔画一笔不苟,横就是横,竖就是竖。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或以点代横,或以点代竖,或以点代撇,或以点代捺。如“老”、“竹”、“流”、“未”等。
甚至一笔带过,省去个别的偏旁或笔画,如“迹”、“事”等。有些字还改变了原来楷书的书写笔顺,如“至”、“若”等。当然这些变化是由古代书法家通过学习和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减省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自己不可随意从事。
4、结体多姿
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在结构变化中取得平衡,在字形变化中求得统一。即使在书写同一个字时,也要力求变化,不能雷同。如《兰亭序》中的20个“之”,或大或小、或侧或正、或仰或俯、或长或短、或楷或行或草,千姿百态,极尽变化。
(9)行书的风格扩展阅读:
书的书写要领:
1、要掌握好行书的基本笔法。笔法是构成书写的主要因素,学习行书首先要从简单的笔法开始,在提、按、起、落、收、转等各个笔法上多下功夫,掌握要领,打牢基础。
2、熟悉点画的书写规律。行书的点画很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尽量多记、多练,为进一步书写提供能力。
3、多看多画。多看就是多看帖,看古人是怎么写的,包括点画、结体、字形等,加深记忆性的概念。多画就是在初学阶段,不要急于提笔书写,而是用手指对着字帖画,养成书写习惯。
⑩ 行书的特点是甚么
行书 [xíng shū]
书法名称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中文名
行书
类别
汉字
用笔特点
端正平稳 入木三分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
优点
书写速度快
书写起源
一、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行书 功力,运笔,规正的最直观体现。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书法家清曲散人书写“行书”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序[1]》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按语: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2]
书写发展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赵孟頫《闲居赋》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在繁杂的书法热浪中,笔者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著追求,理性地摸索,从多年的躬耕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初步的体验与感悟。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1]
布局谋篇
错落大小
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调整轻重
“险中求平”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左右挥洒
汉字[3]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上下贯穿
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力求和谐
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体要求。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书写特点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共7张
米芾行书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颜真卿《奉命帖》拓本
学习要点
学习行书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
一、摆脱楷书的法则
练习楷书时,我给大家讲的是起笔藏锋,转折处要有提按的变化,钩的笔画要先顿笔再挑出等等,这些要领在写行书是要尽量摆脱和忘记。打个比方,如果把楷书比作武术套路的话,那么行书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从头开始,讲究的是流畅。硬笔行书主张书写流畅,字形大致上合乎规范,这就是好的行书。
二、认真的临摹
神龙本兰亭序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摩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在临摹时,要给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赵孟頫的胆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练毛笔字,也可以缩小复印了练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家卢中南、丁永康、吴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临写。练习毛笔字的同时练习硬笔字,对学习书法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互补。毛笔字是精雕细刻,硬笔字是反复琢磨,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非常有益于加强对书法学习的理解。
三、读帖
练习书法的途径不外乎临帖和读帖两种方法,而练习行书,读帖特别重要。我们起点书画班牌匾的书写者田惠君,是我的好朋友,爱好和我差不多。他练字的方法就是读帖,很少临帖,写起字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本来是写隶书的,但是行书也非常优秀。学书法有从楷书入手的,也有从隶书入手的,写隶书的人容易犯得的毛病就是行书常常写不好,而田先生的行书,却是功力深厚,一派大家风范。据他自己讲,他的方法就是读帖。
行书
四、勤于练习
练习行书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在写不好的时候觉得没面子,没关系,可以在笔记本上练习,也可以在写日记的时候,练习用行书写给自己看。熟能生巧,从一个字到一段字,从几个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渐掌握行书的规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属于你自己的行书风格。要善于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名人题字,商家牌匾,学校老师甚至是同学之间,只要你认真观察,都可以找到别人写的好字,学会了,就成了你的字。
创作要求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构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李放鸣行书作品
代表人物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共6张
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李待问、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近现代的于右任、启功、李志敏、沙孟海、张辛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