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日》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http://..com/question/79014233.html

Ⅱ 春日秦国怀古的语言风格

春日秦国怀古’春是欣欣向荣之景,而秦国只是在战国时期才叫秦国,统一之后就叫秦朝。怀古,不知道当时是在战国之前,还是在战国以后。不过按理说应该能在战国以后,毕竟这样才有怀的。但从后文来看,描写战争的又没有,就应该是写秦国推行穷兵黩武政策,怀恋古代的安居乐业,时间实在战国时期。‘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以现实荒郊、春草尽、原田耕破、残阳、黄沙与春之欣欣向荣之景对比,突出秦国穷兵黩武的政策失败,使现实中人民生活困难。而‘牛马放多’更是说明了穷兵黩武。诗最后说不堪回首思秦原,说明作者不忍受秦国的穷兵黩武的政策,思念以前秦国的平原是多么的美好,希望人民能安居乐业的生活
全诗唯一亮点只有这两句: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但是读起来有点拗口,
不能算顶好。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什么意思??
难道意指过度放牧和耕种导致环境受到破坏??
若全诗主旨是这个的话,
那么把“绿”字改成“黑”字便更好一些。
全篇来看,就是反映环境污染的诗了。
荒郊一望欲消魂:荒芜的郊外一眼望去让人很不爽啊。
泾水萦纡傍远村:当年宽广的泾水(转说直通龙宫)如今只能像小溪一样缠绕着远方的村庄。
牛马放多春草尽:放牧的牛马多了野火不能烧尽的春草也被吃光了。
原田耕破古碑存:山原和田地也被过度的耕种变得破败不堪,只余古老的碑文记录这里曾经是多么的丰饶。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描写凄凉的风景借以渲染苍凉的气氛。
数里黄沙行客路:古老的供行客走的道路变成了数里的黄沙(沙漠化很严重嘛)
不堪回首思秦原:当年秦原如此的丰饶(供给秦国征战天下)和现在如此荒芜的对比让人不堪回首啊。

Ⅲ 朱熹的《春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
面貌及其精神。
追问:
还有舟过安仁的
回答:
《舟过安仁》是一首由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诗,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补充: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Ⅳ <春日>的意境是什么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
面貌及其精神。

译文: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Ⅳ 春天怎么形容最美

形容春天美的成语:
形容春风的词语有:
1、春暖花开[ chūn nuǎn huā kāi ]
释义: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例句: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的季节,正是努力学习的大好时机,
2、鸟语花香[ niǎo yǔ huā xiāng ]
释义: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桃红柳绿,~。
出处:清·李渔《比目鱼·肥遁》:“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个好风景也。”
例句:春天到公园里踏青,身处~的境界,别有一番乐趣。
3、春风风人[ chūn fēng fěng rén ]
释义:比喻给人以教益或帮助。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fèng)人,以夏雨雨(yù)人,吾穷必矣。”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例句:他春风风人般的教导,使我们受益匪浅。
4、东风浩荡[ dōng fēng hào dàng ]
释义:东风:春风。指吹着强劲的春风。形容春风吹拂大地,大地即将万象更新,面貌焕然。
出处:唐·李咸用《春日》:“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例句:宋·陆游《剑南诗稿·感兴》:“一尊且作寻春汁,又见东风~时。”
5、春意盎然[ chūn yì àng rán ]
释义: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出处: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例句:北国的春天仍然冰雪覆盖,南方却已~了。

Ⅵ 《春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Ⅶ 春日这首古诗中感受到哪些春的气息

《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的春的气息。

《春日》

宋代: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

一声春雷,落下绵绵细雨。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7)春日风格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

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Ⅷ 《春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天

朱熹

胜日芳泗水滨,无边的场景1点新。

真实面,丰富多彩的春季。

这是一个风景诗,描述的心情春游,春天的视线,也写诗歌的本金和利息,使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柔和明亮的与作者自己的娱乐心情交融的春天。开始写晴朗的天空,鲜花垂柳的自然博盛第三句的机器,诗意的扭曲和推进,第四句进一步表明,他不是一个学校的男孩面包郊游,它是为了表达一种哲学,以及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这首诗表达哲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自然的务实努力,也表现出心情的宁静之美。风格古朴大方,钱进流行的语言。

注:

1胜天:原指天的文化节,或亲戚朋友和满足,这里指的罚款天气。

寻芳之旅(河),享受春天的花朵。

泗水滨:泗水,山东省河流的名称;斌水边。

4,一点:突然。

5,真实面:轻轻的,不寻常,休闲,困惑感到东侧,春风

看它的灵魂。

问:

一个很好的时间去探索美丽的海岸在泗水,无限风光场面看。

东风很容易就可以知道的恶魔的脸,满眼五颜六色的芳香春天。

著名赏析 -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个写的第一句话,季节性旅游,位置,强调”寻芳族看到知识。春天,诗人清爽。正是这种清新的感觉,被称为东风的诗人。仿佛一夜之间东风吹开五颜六色的鲜花,看到的花朵绽放,不完全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吗?诗人“寻求”,“意识”,一步一步地深化了全诗的命令是一个“新”字。山东泗水,孔子讲学,在泗水海岸传道人,南宋,那个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是下降的黄金之国,朱熹我们怎么能去春游?因此,这是一个哲学的诗。诗“泗水”的比喻儒家,寻芳“的比喻,”东风“隐喻的启蒙,寻求圣人”春天“的比喻孔子倡导仁,如果这些都意味着它写的语言哲学讲义,难免枯燥。的混乱的理念融化这首诗,生动形象,不透露痕迹的推理,这是朱熹的天才,当然,读者忽略的那些哲学,只把它当作一个游春诗欣赏,这是读者的权利,朱熹别无选择。

Ⅸ 朱熹《春日》赏析(中心思想及名句所蕴藏的哲理是)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

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9)春日风格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顶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

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Ⅹ 春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日》通过描写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作。

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0)春日风格扩展阅读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

“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