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陆丰市宾馆

东陆酒店,华信酒店。

『贰』 有关陆丰的当地习俗

陆丰地区的民间文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陆丰渔歌、客家山歌广为传唱;杂技、皮影戏,历史悠久;当地侨民的印尼舞独具特色。正字戏、白字戏是全国的稀有剧种,更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而饮誉陆丰,堪称戏剧界的活化石。英歌舞、钱鼓舞、麒麟舞、龙舞、狮舞等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寺庙会、祖庙会、赛龙舟、渔家娶亲等民俗活动体现了陆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和与众不同的特色,体现了陆丰人民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英歌舞是一种广东汉族民间舞蹈,以广东省普宁大南山英歌、潮汕英歌和陆丰市的甲子英歌为代表。甲子英歌在英歌舞中具有明显的南派功表演特点,既强烈又气魄豪放,以107名演员构成舞蹈队列,根据梁山泊107名好汉为营救被朝廷军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打进大名府的故事而创作表演。
滚地龙是民间舞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陆丰大安滚地金龙为代表。表演时由二人钻进[龙被套],足心相向各自操作龙首和龙尾,滚翻在地上模仿龙的动态。
独角麒麟舞是一种海陆丰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分三层次:一是由独角狮作巡礼参神等表演,附以大头和尚、柳翠娘、猴子作各种诙谐嬉戏的表演;二是由大头和尚、猴子作跳桌、穿火圈、穿力圈、高台手、翻落地等带杂技性的表演;三是由独角狮作收场还礼的表演。表演时有乐队吹乐伴奏。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海陆丰钱鼓舞的最大特点在于音歌舞结合,以舞蹈为主,伴唱和伴奏起烘托作用。
汕尾就象一只开屏的孔雀,带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风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希望能帮到你、望点赞

『叁』 陆丰的经济

2014年陆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1%;工业总产值401.96亿元,增长24.3%;固定资产投资163.29亿元,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25亿元,增长16%,本级税收收入6.88亿元,其中地税6.38亿元,国税4935万元;外贸出口总额1.44亿美元,增长1.5%;外贸进口总额1.47亿美元,增长3.84%。。 陆丰市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芋头、红麻、玉米、番薯、木薯、花生、甘蔗等。林木有16科35种,常见的有乔木、灌木。
2013年陆丰市农业增加值108.26亿元,增长3.9%;粮食总产量41.72万吨。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粮食、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市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新增省级菜篮子基地16个,培育基地9个。投入4.4亿元完成中央和省级民生水利项目125宗,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1万亩。及时启动政策性水稻保险工作,全年赔付受灾农户900万元。全国500强企业浙江海亮集团落户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有机农业。鲘门、小漠标准化渔港加快建设 。 汕尾话.福佬话 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汕尾市福佬话。
汕尾市人称自己的方言为“hōk-ló-uě”,在声、韵、调上,要比普通话复杂。有17个声母,74个韵母,8个声调(公平腔和东海腔则是7个声调)。
这样的语言自称,与福建闽南、台湾等地是一致的。在台湾,根据谐音人们创造了“河洛话”的说法,大陆福建省的闽南语民众,大部分也认同了这个写法。
闽台片是闽语系的根源语,通称闽南语,闽台两地都接受;俗称河洛话。
客家语 客家语分布于陆丰市北部山区。
海陆腔主要移民自广东汕尾市地区客家人。客家依山而居,清中期今陆河、海丰黄羌这一带的客家人部份移民迁走,迁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仍有部分海陆客家。台湾海陆腔跟广东汕尾市客家语比较接近,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与四县腔几乎相反,与粤语相近。海陆丰地区的客家语属于粤台片海陆小片,是一种接近白话的客家语。 军话 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在汕尾市均有分布,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县平东镇龙吟塘村三个方言岛,使用人数约1万。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来被国内外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正字戏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乱弹和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2006年,正字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2006年,陆丰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三白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
海陆丰舞狮有多种,其来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狮王。
五色狮
碣石于明朝初期设卫,建有碣石卫浅澳炮台,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海防军事重镇,期驻军由朝廷在全国各地统调。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碣石卫城舞“五色狮灯舞”就已有之,并逐渐成为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威武雄壮的“五色狮灯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狮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民俗的传统舞蹈。“五色狮灯舞”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片扎成骨架,裱上薄棉纸或娟布,狮身高2.8米、长3.2米、宽1.2米,内空,有安插火烛的装置,分狮头和狮尾,狮腰用软绳连接,可以前后活动,狮头和狮尾各装竹杆一支。五只狮分别涂上青、蓝、红、黄、深蓝五种颜色,故称“五色狮灯舞”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
甲子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一零八好汉,在智劫生辰纲中,乔装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现有正义、有机智,不怕艰难,英勇奋进的精神,呈现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气概。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2011年,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滚地金龙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陆丰滚地金龙主要在大安镇南溪村、安云村,西南镇青塘村、顶潭村、安塘村、安博村、磁西(九乡)王厝村,城东镇上神山村,潭西镇深沟村,汕尾市区香洲街道和顺村(盐酸角)等村流传。2006年,陆丰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仙骑八兽
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
飘色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从苏州传入,由当时的博美经商名人林广神,字尚智,太学士,于苏州经营红糖批发生意时,适逢当地节日,举办文艺巡游活动,有感于飘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装,仪态优美的特点,深受感动;随之拜请当地艺人为师,购回八套飘色道具,并聘请名艺人到博美传授指导创办飘色艺术、化装技巧等。从此博美飘色每逢春节、元宵、三月二十三等传统节日都举办飘色表演,至今代代相传,并有所改进创新和发展。博美飘色的表演特点:可分为顶桩和下桩二部份,每架飘色高450厘米—500厘米,都以一个长250厘米,宽120厘米,高80厘米的景床为小舞台,台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称为“屏”,也称下桩,凌空而起历史英雄人物造型称为“飘”,也称顶桩。两者由一条精心特制锻造各种不同规格和形状各异的钢条为景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来表现飘色的特点,突出历史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气概。博美飘色现有只办五架,过去每架飘色需要八人抬着进行巡游,现经改装利用板车轮只需四人推进就可以外出巡游。飘色必须严格挑选8—18岁男女儿童为扮演者,每架飘色需3—5人。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钱鼓舞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今人多编作群舞。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今天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帮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麒麟狮舞
陆丰麒麟舞是陆丰民间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与历史上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海舞龙
东海舞龙是陆丰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之一,表演时以正字戏、吹打乐伴奏,龙身长56米,代表了56个民族,随着雄壮的鼓乐,巨龙翩翩起舞,游龙戏珠,场面非常壮观。
湖东狮舞
湖东舞狮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以弘扬传统文化,驱邪扶正为内容,有喜庆欢乐之象征。是湖东群众历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项目。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东舞狮,俗称舞虎狮。是湖东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清朝年间从何处流入无以考究。但历史以来,一直被当地群众视为能驱邪恶、制凶煞的一项民俗活动。故每逢传统节日、新建筑物落成、桥梁通车等庆典活动都要请“虎狮班”来舞一舞。人们希望能借“虎狮”冲去晦气。湖东舞狮一般在每年的旧历十二月廿四日“神上天”那天和十二月三十日大年夜出演。春节期间,最受人们欢迎,不论男女老少,一听到“虎狮班”锣鼓声便要争先围观。“虎狮”一到即燃放鞭炮迎接,以求“虎狮”冲去旧年晦气带来新年平安。
上英独角麒麟
上英独角麒麟舞是陆丰民间岁时习俗的一项驱邪引福的舞蹈活动。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武术中南拳为主要动作的动物舞蹈。它不仅清晰反映上英民俗文化的演变,还动态地揭示了上英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地方特色较浓厚的民间传统动物舞蹈之一。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潭西金狮舞
潭西金狮舞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的舞蹈动作、造型、舞韵、器乐伴奏等不仅能反映潭西民俗文化演变轨迹,更能动态揭示汉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潭西金狮舞俗称“打虎狮”或“演虎狮”。是传统的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它对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舞蹈动作、造型、舞韵、器乐伴奏等体现了艺人们高超技艺,蕴涵着一定的科学基因,对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和广东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对研究中华武术——“南拳”也是极其重要的材料。 吹打乐
南塘庆兴班为代表的《南塘吹打乐》是广东省音乐之一,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于锣、鼓、钹等打击乐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着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2006年7月代表广东省队到河北省北戴河参加全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吹歌展演获得“特别优秀奖”和“吹歌大王”荣誉称号。
紫竹观道教音乐
陆丰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灵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吕纯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属全真教龙门派之法脉。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为神诞法事的法乐。其吟唱音乐全照经文,历代相传,一字无改,唱声曲折,故俗谚称“聪明戏仔,鲁笨师公”。谓其故守传统,不知变化。然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值得称许。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是靠海的湖东人民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船竞渡,模仿水上赛龙船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船。相传始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镇内群众始创。自清代以来,多在节日和庆典活动进行。长20米,30至46人表演,演员分成两排,站立于船中。表演时,用腰带系着船体,以步代舟,带动龙船前进。在船内锣鼓声和指挥者的指挥下,执桡者有节奏的口呼号子作起落整齐的划桡动作,集体操作划行,掌龙头和舵尾者也做相应的配合动作,观之恰似船行水上,场面热烈,构成一幅力争上游,赛龙夺锦的动人画图,丝毫不逊在港池内溪上龙舟竞渡的情景。特别是,当桡手们随着嘹亮的哨音唱起优美的渔歌时,更造成了一个迷人的境界,渔歌有对唱、合唱。富有地方特色的旱龙船是本地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表演项目之一。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肆』 海陆丰的民间艺术

1、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来被国内外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正字戏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乱弹和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2006年,正字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
3、 西秦戏,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遂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海陆丰西秦戏剧种。
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设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正线(以52定弦)为本腔,唱、白沿袭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噪。乐队(素称“后场”)分文畔(管弦乐)与武畔(打击乐),原有打击乐器八件,俗称“八张交椅”;管弦乐器四件十一支弦索,俗称“四大件十一条线”(统由八名打击乐手兼作)。剧目一千多个,武戏(提纲戏)七百多出,文戏(曲戏)四百多出;有“四大传”(本传)、“八小传”(草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之分。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长于武打,习南派,宗支少林。西秦戏植根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到过闽南、台北、广州、香港及东南亚。
4、 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2006年,陆丰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舞狮,有多种,其来源不一,其中陆丰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狮王!据考,“盖仔狮”即源于明代军狮,百年来一直在青塘村流传。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眉宇间写有“王”字,额头中间饰有八卦。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免掠”意谓“不用比”,指其武艺高强,地位崇高。譬如,不论哪个村若有盖仔狮在表演,其它狮类是不敢进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结束离开方敢进村。反之,其它狮类在一个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闯进,只有自觉中止表演,选择离开。其它种类的狮班与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边让道等候“老大”的通过,有的干脆改道避之,颇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6 滚地金龙,“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陆丰滚地金龙主要在西南镇青塘村、安云村,大安镇南溪村、顶潭村、安塘村、安博村、磁西(九乡)王厝村,城东镇上神山村,潭西镇深沟村,海陆丰区香洲街道和顺村(盐酸角)等村流传。2006年,陆丰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麒麟狮象舞,海丰县公平镇的麒麟狮象舞,人称之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镇特有的动物舞蹈,象征公平圩日兴市各社团、族群和姓氏之间的团结包容、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因此被誉为祥瑞、团结之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公平麒麟狮象舞,是海陆丰“狮舞”中的奇葩,其象征包容、和谐的意义,更是独树一帜、无与伦比,麒麟狮象舞锣鼓队吹奏音乐合拍动听,以及舞狮人员的精湛舞艺,堪称公平一绝,在海陆丰地区,只有公平才舞“麒麟狮象”,因此名扬海陆丰。
8、五色狮灯舞,陆丰碣石于明朝初期设卫,建有碣石卫浅澳炮台,是明清时期我国的海防军事重镇,期驻军由朝廷在全国各地统调。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碣石卫城舞“五色狮灯舞”就已有之,并逐渐成为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威武雄壮的“五色狮灯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狮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民俗的传统舞蹈。“五色狮灯舞”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片扎成骨架,裱上薄棉纸或娟布,狮身高2.8米、长3.2米、宽1.2米,内空,有安插火烛的装置,分狮头和狮尾,狮腰用软绳连接,可以前后活动,狮头和狮尾各装竹杆一支。五只狮分别涂上青、蓝、红、黄、深蓝五种颜色,故称“五色狮灯舞”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
10、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一○八好汉,在智劫生辰纲中,乔装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现有正义、有机智,不怕艰难,英勇奋进的精神,呈现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气概。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2011年,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从苏州传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历史,由当时的博美经商名人林广神,字尚智,太学士,于苏州经营红糖批发生意时,适逢当地节日,举办文艺巡游活动,有感于飘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装,仪态优美的特点,深受感动;随之拜请当地艺人为师,购回八套飘色道具,并聘请名艺人到博美传授指导创办飘色艺术、化装技巧等。从此博美飘色每逢春节、元宵、三月二十三等传统节日都举办飘色表演,至今代代相传,并有所改进创新和发展。
陆丰博美飘色的表演特点:可分为顶桩和下桩二部份,每架飘色高450厘米—500厘米,都以一个长250厘米,宽120厘米,高80厘米的景床为小舞台,台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称为“屏”,也称下桩,凌空而起历史英雄人物造型称为“飘”,也称顶桩。两者由一条精心特制锻造各种不同规格和形状各异的钢条为景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来表现飘色的特点,突出历史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气概。博美飘色现有只办五架,过去每架飘色需要八人抬着进行巡游,现经改装利用板车轮只需四人推进就可以外出巡游。飘色必须严格挑选8—18岁男女儿童为扮演者,每架飘色需3—5人。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吹打乐。南塘庆兴班为代表的《南塘吹打乐》是广东省音乐之一,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于锣、鼓、钹等打击乐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着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2006年7月代表广东省队到河北省北戴河参加全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吹歌展演获得“特别优秀奖”和“吹歌大王”荣誉称号。
13、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是靠海的湖东人民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船竞渡,模仿水上赛龙船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船。相传始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镇内群众始创。自清代以来,多在节日和庆典活动进行。长20米,30至46人表演,演员分成两排,站立于船中。表演时,用腰带系着船体,以步代舟,带动龙船前进。在船内锣鼓声和指挥者的指挥下,执桡者有节奏的口呼号子作起落整齐的划桡动作,集体操作划行,掌龙头和舵尾者也做相应的配合动作,观之恰似船行水上,场面热烈,构成一幅力争上游,赛龙夺锦的动人画图,丝毫不逊在港池内溪上龙舟竞渡的情景。特别是,当桡手们随着嘹亮的哨音唱起优美的渔歌时,更造成了一个迷人的境界,渔歌有对唱、合唱。富有地方特色的旱龙船是本地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表演项目之一。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紫竹观道教音乐。陆丰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
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灵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吕纯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属全真教龙门派之法脉。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为神诞法事的法乐。其吟唱音乐全照经文,历代相传,一字无改,唱声曲折,故俗谚称“聪明戏仔,鲁笨师公”。谓其故守传统,不知变化。然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值得称许。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今人多编作群舞。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今天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帮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16、城隍爷鬼节,三年一次,海丰陶河镇杨铺十三村每村派人组团巡游,两班社戏斗彩等,期间有以下活动礼节:
迎神为各神明开光、走 午朝祭神、点睛仪式、会景巡游、抢包山(晚上请鬼吃包、让鬼打扮、凌晨开放村民抢包山。改为派发平安饱)、化神像等节目
17、 鲘门五月初九赛龙舟,鲘门龙舟赛是在端午节后四天比赛的,因为当天海水最为活跃,天气晴朗,鲘门初九赛龙舟整个鲘门镇人山人海,每一家都邀请亲戚朋友观看,在2010年的五月初九鲘门龙舟赛达到顶峰整个鲘门中心区挤满的了观看的人。

『伍』 请问陆丰有什么好些的酒店

在广汕路新车站附近,有维尔纳酒店。在四十米大道,近陆丰钱柜那里有东陆酒店和六驿酒店。在乌坎那里的是金莎...

『陆』 作文关于家乡的民俗 潮州的陆丰 大约500字

陆丰地区的民间文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陆丰渔歌、客家山歌广为传唱;杂技、皮影戏,历史悠久;当地侨民的印尼舞独具特色。正字戏、白字戏是全国的稀有剧种,更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而饮誉陆丰,堪称戏剧界的活化石。英歌舞、钱鼓舞、麒麟舞、龙舞、狮舞等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寺庙会、祖庙会、赛龙舟、渔家娶亲等民俗活动体现了陆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和与众不同的特色,体现了陆丰人民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英歌舞是一种广东汉族民间舞蹈,以广东省普宁大南山英歌、潮汕英歌和陆丰市的甲子英歌为代表。甲子英歌在英歌舞中具有明显的南派功表演特点,既强烈又气魄豪放,以107名演员构成舞蹈队列,根据梁山泊107名好汉为营救被朝廷军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打进大名府的故事而创作表演。
滚地龙是民间舞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陆丰大安滚地金龙为代表。表演时由二人钻进[龙被套],足心相向各自操作龙首和龙尾,滚翻在地上模仿龙的动态。
独角麒麟舞是一种海陆丰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分三层次:一是由独角狮作巡礼参神等表演,附以大头和尚、柳翠娘、猴子作各种诙谐嬉戏的表演;二是由大头和尚、猴子作跳桌、穿火圈、穿力圈、高台手、翻落地等带杂技性的表演;三是由独角狮作收场还礼的表演。表演时有乐队吹乐伴奏。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海陆丰钱鼓舞的最大特点在于音歌舞结合,以舞蹈为主,伴唱和伴奏起烘托作用。
汕尾就象一只开屏的孔雀,带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风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柒』 关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品
主要有贝雕、石雕、铜雕、竹雕、漆雕、土木雕、金木浮雕、嵌瓷、立体雕刻挂屏,麦杆(秆)画、羽毛画、竹帘画、金属漆雕画、篆刻印谱、瓶内画、竹桂扇、鸟笼、花篮、蜡烛、圣诞礼品、工艺竹盒、贝雕珍珠、首饰盒、工艺加工油画、剪纸、纱丁、泥塑、珠绣、绣花等等.
贝雕
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成的工艺品。早在宋元前后,我国民间就流行有螺细镶嵌和贝帖等工艺等。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色彩富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主要产区有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广西北海、广东陆丰等地。

麦杆贴画
工艺师:陆丰碣石镇麦杆贴画工艺厂
名家解说(罗学光):麦杆贴画是我国隋朝宫廷工艺品,曾经一度失传,直至秦怀王墓被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后有关专家经精心研究,复活了这门古老的民间工艺。麦杆贴画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一幅麦杆贴画作品的完成往往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陆丰市地方特产
东海镇:塑料花、、传统竹工艺品。
大安镇:优质瓷土。
陂洋镇:陶瓷。
碣石镇:麦杆贴画、金属、贝雕、鸟笼、蜡烛、金银首饰等手工艺。

立体雕刻挂屏
陆丰市甲子金光雕刻工艺厂
位于汕尾市甲子镇沿海地区,生产木制花架、贝雕挂屏、屏风产品。
陆丰市甲子金光雕刻工艺厂位于汕尾市甲子镇沿海地区,距深圳和汕头特区仅有一百多公里毗邻广汕国道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本厂是一家规模大、设备先进、做工精细的贝雕、花架工艺品生产企业。厂房面积二千多平方米,现有职工100多人,年产值超过500万元。主要产品为贝雕挂屏、落地屏风、花架、碟架等。贝雕包括以花鸟、山水、人物、静物等题材的挂屏和便于携带的小型摆屏。立体摆件、纪念品,具有鲜明的欣赏性和装饰性,是馈赠亲朋,喜庆志贺的佳品。图案多样可按顾客的所需图案生产,工艺精湛,深受国内外的喜爱。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

『捌』 广东有哪些城市

截止2017年底,广东全省一共有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目前,广东省内辖2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19个地级市,3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数量排名全国第一,广东还拥有一个有地级市管理权限的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分121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

2个副省级城市分别为:广州市、深圳市;

19个地级市分别为: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韶关市、湛江市、肇庆市、江门市、茂名市、惠州市、梅州市、汕尾市、河源市、阳江市、清远市、东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

20个县级市分别为:乐昌市、南雄市、廉江市、吴川市、雷州市、四会市、台山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兴宁市、陆丰市、阳春市、英德市、连州市、普宁市、罗定市。

(8)陆丰市风格扩展阅读:

广东,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简称“粤”,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广东通行粤语、客家语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广东也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广东省面积为17.977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434万公顷,宜林地1100万公顷。广东是中国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全省未利用地130.05万公顷(1950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万公顷(1000万亩),其他土地60.26万公顷(900万亩)。

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下分121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6个县、3个自治县。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20个县级市法律上直属省政府,实际上是由地级市暂为代管。

参考资料:网络-广东

『玖』 陆丰市东海镇哪里有教少女时代的专业舞蹈班

楼主是Sone么?如果想学好少时的舞!建议找个学街舞的地方把girls hiphop和jazz的基础学会,九只的舞就是用这两个舞种去编排的,只不过加入了一些特色动作而已!基础练扎实后自己看mv,自己理解舞蹈动作想表达的东西,再把自己的style融到自己模仿的少时的舞蹈中,这样才能跳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少时舞蹈!要知道九只的舞蹈时经过那几年的练习生生涯才能有这么有助的舞蹈,所以不是靠一个舞蹈班能搞定的!记住,练舞最重要的是跳舞的思想,只有思想对了,才能跳出好看的舞蹈,这样才是对九只舞蹈最大的尊重,随意模仿几次就上台表演九只的舞只会给九只丢脸!少女时代和危险少年之所以重新为他们编舞而不是直接学the boys,就是这个道理!!!! PS:同SONE,亲手打,望点赞!

『拾』 广东省都有哪几个城市

广东省辖21个省辖市分别为:

副省级市(2个):广州、深圳

地级市(19个):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湛江、肇庆、江门、茂名、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潮州、揭阳、云浮

县级市(23个):从化、增城、乐昌、南雄、兴宁、陆丰、台山、开平、鹤山、恩平、阳春、雷州、廉江、吴川、信宜、高州、化州、四会、高要、英德、连州、普宁、罗定

一共是44个市级单位,法律上都是属于省直辖市。但是县级市一般都是省交给地级市代管的。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

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通行粤语、客家语以及闽语,粤语、客家话这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

(10)陆丰市风格扩展阅读:

广东省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位于东经108°13'—119°59',北纬3°28'—25°31',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地处南海北部,有珠江三角洲平原与潮汕平原,其余为山地、丘陵。

本区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13°C,7月为28°C,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春、秋相连,夏季长达7、8个月,并有旱季、雨季之分,8、9月份热带气旋频繁。

有汉、瑶、壮、满、等民族。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为中国稻、丝,茶、糖、水产、热带的果品、中草药、橡胶、石油、电器、服装、玩具、牙雕、玉雕、陶瓷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广东是主要侨乡,南方门户,毗邻港澳,对外开放早。深圳、珠海、汕头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海外与内地都具有吸引力,因此商业,外贸等均居全国前列。

旅游资源:

广东旅游吸引力首先在于其社会、经济环境,同时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岸线绵长,多温泉,地貌形体复杂,丹霞山为丹霞地貌典型,肇庆岩溶地貌发育,西樵山熔岩地貌构成美景,汕头海蚀地貌奇特。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广州、潮州为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为四大名镇之一,多有伽蓝浮屠,广东了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

岭南园林别具一格,顺德清晖园、番禺馀阴山房、东莞可园、佛山十二石齐为四大名园。而近代史迹数量多,分布广。

从鸦片战争起,历次革命斗争中的名故居、重要遗址、陵园等不胜枚举。近来各开放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旅游吸引力之一。

地方文艺:

粤剧形成于清初,行当齐全,唱腔十分丰富。潮剧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有一唱众和的形式,表演细腻,服装用潮绣,有地方特色。广东音乐明快、活泼、惋转、悠扬、地方情调浓郁。

南音为深受欢迎的地方乐曲,唱腔悠扬动听,格律严谨。

饮食文化:

粤菜历史悠久。粤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不时不吃”。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

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

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地理位置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全省土地面积17.97万平方千米;其中岛屿面积1448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8%。

气候环境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雨热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