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冰山”风格

“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他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

海明威的文体风格是最受人称道的。他那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体奠定了他作为那个时代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体作家的地位。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具有简洁性、含蓄性等特点。首先,他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称海明威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他说:“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往往是很卓绝的语句,很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或日常用语,他厌恶“大字眼”,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取得清晰自然、真切疏朗的艺术效果。其次,他采用了多种简约、含蓄却内涵丰富的表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感情,不论是失望、恐惧还是悲愤、轻蔑,从来不作过分的描写,它们总是凝结在艺术形象里,包含在简洁的景色描写、人物动作中。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还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小说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而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又与他的电报式文体风格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风格”。

❷ 什么是冰山文学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备考
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冰山理论”
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长篇:《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
中篇:《老人与海》
短篇:《白象似的群山》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意识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意识流代表作家、作品:(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英)乔伊斯《尤利西斯》和伍尔夫;(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补充: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
《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
补充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网络全书(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4 蒲宁
《安东诺夫卡苹果》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
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6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被认为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家。《炼金术士》又名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评论家把这本书誉作是“一部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美国出版的英文版封面介绍文字称:“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本,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美国图书馆协会将该书推荐为“青少年最佳读物”。法国文化部部长将保罗・戈埃罗称为“数百万读者心中的炼金术士”。
此后,保罗・戈埃罗又陆续出版了《笼头》、《主神的使女们》《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光明斗士手册》和《韦罗妮卡决定去死》等多部作品,每部作品都风靡一时,使保罗・戈埃罗成为当今巴西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作家。

7、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娜塔莎》——长篇《战争与和平》节选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补充:
普希金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之父(始祖)”;其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网络全书”;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屠洛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描写农奴的悲惨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他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果戈里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钦差大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死魂灵》吝啬鬼形象(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20 世纪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泰戈尔 ——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
《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代表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小说有长篇《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
中篇《四个人》
短篇《还债》、《弃绝》、《素芭》、《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摩诃摩耶》、《太阳与乌云》。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9、志贺直哉
《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日本】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10.海因利希•伯尔
《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德国】海因利希•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正点到达》(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小丑之见》(德国“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1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
《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意大利】卡尔维诺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不久这部作品得了奖,他就此步入文坛。卡尔维诺当过新闻记者,后来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阿根廷蚂蚁》、《不存在的骑士》等等。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擅长用童话的方式来写小说。所以他的小说也可以说是童话。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像德国的格林兄弟一样,收集编写民间故事。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付出了两年时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

12斯特林堡
《半张纸》——短篇小说——【瑞典】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他还曾创作了瑞典文学史上优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儿子》(4卷),以描写群岛风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被认为是“欧洲自然主义剧作的典范”的《朱丽小姐》和《债主》,以及中篇小说《在海边》等。

13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04年,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935年,辛格追随哥哥来到美国。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辛格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其中一次是奖给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的。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辛格去世。
主要作品: 《傻瓜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
获诺贝尔奖理由: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

14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礼拜二午睡时刻》——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等,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电影文学剧本《绑架》等。

15博尔赫斯
《沙之书》——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阿根廷】博尔赫斯,20世纪短篇
小说大师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大大。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16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骑桶者》——【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现代派文学的鼻祖。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且生前大多未发表,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❸ 什么是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中文名称
冰山模型
提出者
麦克利兰(美)
用处
心理治疗
归类
社会科学/心理学
冰山模型理论冰山模型图冰山模型的启示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冰山模型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麦克利兰冰山模型胜任力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
简介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层面划分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❹ 解释一下海明威的"冰山风格"

海明威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山风格”。海明威小说的这种独特的“冰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作家风格的形成,有着各方面的原因。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些(诸如文体的限制、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等)具有广泛的意义,对每一位作家都同样起作用。但还有一些原因对特定作家而言是特定的。笔者认为,后一类原因在作家风格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探讨影响海明威风格形成的这些原因。
1、早年的锻炼早年的经历对每个作家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海明威早年所接受的锻炼,对他的创作尤其意义重大。1917年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有上大学,而是到《堪萨斯城明星报》去当了一名见习记者。该报提倡行文明快有力,句段短小;强调新闻的新意、时效、准确、凝练。对此,海明威认为:“这是我在学习写作上,得到的最好锻炼,也是写作的重要原则,我永远不会忘记它”。后来,他又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驻欧记者在欧洲各地采访、写稿,尤其是1922年热那亚会议期间,他用电报拍发消息,更不得不极力地压缩词语,练就了一种“很简练,没有形容词,没有副词——什么也没有,只有血、骨头和肌肉”的“新的语言”。无疑,早年当记者的经历,尤其是热那亚会议的实践,对海明威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2、其他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海明威罗列了一长串他“在文学上的先辈”——他“曾经学得最多的那些人”的名字——马克·吐温、福楼拜、斯汤达、巴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安德罗·马甫尔、约翰·堂恩、莫泊桑、吉卜林、棱罗、莎士比亚、莫扎特、戈雅、塞尚、梵高、高根……这里面既有小说家、诗人,又有画家、建筑家、音乐家。确实,他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有人曾经有理有据地分析过别人对他创作的影响,说他从马克·吐温那儿学习用活泼的民间语言,用平易简单的英语,短字和短句;从斯泰因那里学会简单的句法;从庞德那里学习简练、含蓄的笔法,而不要直陈其事,学会使作品达到简练、突出本质;从康拉德那儿学习微妙的、朴素的结尾;从塞尚那里学习简练的笔触、逼真的描绘……无疑,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必须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海明威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不能通过列出别人对他的影响来解释他的风格,或者任何别的伟大作家的风格。他当然是向别人学习的,但这种学习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吸收、贯通,用自己的独创精神,锻就一种独创性的风格。学习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我们在海明威的风格中也许可以察觉出一些他人影响的影子,我们却没法把它们清楚地分离出来,划归“原主”,因为它们已不再是别人的特点的大杂烩,而是溶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一起形成了海明威自己独特的“冰山风格”。
3、时代的影响。海明威和他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曾怀着“光荣和梦想”勇敢地投身于“正义的战争”。然而炮火炸毁了无数美满的家庭、无数鲜活的躯体,炸毁了几千年的文明与成就,也炸毁了他对世界的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在一个急遽变乱的时代,一切都崩溃了,一切都难以把握。旧的标准早已分崩离析,新的准则尚待重新建立。在海明威看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眼前的事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程;唯一可取、可以自我救赎的是坚忍的精神。华丽的修饰词、添姿加彩的评论在新的时代面前都失去了血色,露出了不真诚的面孔,唯一有力量的只有精确的事实本身。一切都那么不确定,似乎转瞬即逝,你又怎么能够相信自己的大写的思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决定他们的想法?唯一的办法是给人以事实——简练叙述的事实,让他们自己去思索。生活中充满了难以逆料、难以抑制的痛苦、失败、迷惘,人所能做的只有顶住,咬紧牙关,保持“重压下的优美风度”。因此不仅他的主人公都是坚忍、寡言的“硬汉子”,他的叙述风格也是一贯坚忍的客观凝练。
4、独特的审美趣味。海明威非常喜欢户外运动,打猎、钓鱼、滑雪……无所不爱,而他尤其迷恋斗牛。这一特别迷恋之处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在文明被摧毁、传统价值体系崩溃之时,斗牛不仅给迷惘中的海明威提供了一种成功应对生活中的两难困境的方式,一种“重压下的优美风度”的为人准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启示。斗牛仪式朴实、庄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高明的斗牛士“又快又准”,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而且姿态非常优美,令他心醉神迷。因此,他在作品的叙述中也极力保持一种斗牛士的风格,找到使他激动的东西,“又快又准”地表达出来,不作繁华的修饰,不作多余的议论,因为一个多余的词、一句多余的话都会破坏那种干脆利落、强烈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和气势。斗牛仪式确切地说明了斗牛士必须作什么,在他面临痛苦与死亡之时又该如何行动,而海明威的准则就是在斗牛仪式中形成的。德尔莫尔·施瓦茨对海明威的一些信条作了很好的归纳——“勇敢、诚实、技巧……一个人必须以简练的语调说话,避免用狂妄的语言,把情感浓缩到用少数的惊叹语或者就把它抑制住。”
5、心理的焦虑。熟悉海明威生平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度自尊而要强的人。他小的时候,他母亲想把他和姐姐马赛琳打扮成一对双胞胎,让他穿镶有花边的衣服,戴花哨的帽子,而且称他为“我的荷兰娃娃”。然而海明威向往的是父亲那种打猎、钓鱼的粗犷豪迈的男性世界。他对妈妈非常不满。有一次妈妈又叫他“荷兰娃娃”时,他大声抗议:“我不是一个荷兰娃娃,我是波利·比尔!”而且做出一副要射死妈妈的模样。1920年7月的一个夜晚,海明威和他的朋友应妹妹们的要求陪她们和几个女孩子去搞一次“清清白白”的午夜郊游,回来后却被妈妈斥为“灌输给小伙子小姑娘们无法无天的观念”,还被历数了“18个月来所犯的种种罪过:不敬、懒惰、寄生、嬉戏、自私、腐化、反宗教等等”,并被赶出了避暑的别墅。海明威本来就因为母亲不理解他这个经历了战争的儿子的心而有点怨意,这一来就更觉得母亲太不理解自己了。
海明威和另一著名小说家福克纳本来关系不错,他对后者的创作本来评价也很高。可是,1947年,福克纳在一次讲话中,在谈到探索小说创作的新路子时,把海明威排到了美国现代五位最优秀的作家的最后一名,认为他缺少试验的勇气。讲话发表后,海明威大怒,与福克纳反目,甚至写信给他在二战中共过事的兰哈姆将军,要他证明自己在战场上的勇气。
还有一次,为了马克斯·伊斯曼评论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些胸口粘着假毛以补偿男子气概的所谓硬汉子等等,海明威不仅写信、写文章反击,甚至一次在和他偶然相见时,当面质问,最后竟至动起手来,双方扭成一团,摔倒在出版社办公室的地板上。
海明威的一生都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维护在他人眼中的“我自己”。他一生都处在一种强烈的怕被误解的焦虑之中。这种焦虑,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我们在婴儿期脱离母体的焦虑的成年形式,是我们既怕失去爱的对象又怕失去他们的爱的首要的恐惧。大多数人都能成功地对付这种焦虑,不让它困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心境。但海明威却不是这样。他太要强。他相信自己是勇武的、富有男子气概的,憎恨别人嘲笑他“女人气”;他相信自己是博学的,憎恨别人说他“头脑简单”;他深信自己深谙打猎、钓鱼、拳击、斗牛之道,便害怕别人嘲笑他笨拙、浮夸、只懂一点点皮毛……斯泰因正是看到了海明威的这种心理弱点,才在他们反目之后,在她写的《艾丽丝·B·托克拉斯自传》中对他进行恶毒攻击的。海明威常以自己的勇敢而自豪,斯泰因便责备他是“胆小鬼”。他相信自己已创造出了独特的文风,她贬低他为智力迟钝的门徒。他认为自己具有持久力与忍耐力,她说:“海明威很容易感到疲劳,从他的住处到我们这里来一趟,常常是筋疲力尽……”换了别人,面对这种攻击,也许会一时勃然大怒,过后便能处之泰然;也许干脆会一笑置之。但对海明威而言,这种攻击却造成了深远而持久的伤害,让他一直耿耿于怀。正因为他难以摆脱这种怕被误解的焦虑,他毕生都在维护自己的形象,用他的作品,用他日常的炫人的行动,不断地进行维护,从而也不断地揭示着这种焦虑在他心里的强度。
在海明威看来,世界上充满了误解。不仅他自己一直处在被误解的危险之中,他也可能随时误解别人。因此,他极力逃避这两种误解。然而这种害怕误解的焦虑强烈得象恶魔一样缠绕着他,摆脱不掉,以至于一方面是他极力逃避,一方面则是有时情不自禁有时不自觉地展示着它。表现在创作上,一方面,他害怕自己被误解,害怕很多深切的体验“一旦你谈到它,你就会失去它”,一旦你表述它,它就会改变味道,在别人眼里成为另一种意思,因此他在作品中竭力删减,竭力客观、不动情、不作议论和评价;他害怕误解别人,害怕对别人的物理事实背后的心理动因作错误的猜测,因此他尽量删除一切描述性的修饰语,创造性地运用外视角,企图给读者一个确确实实的事情真相;然而另一方面,他这种逃避的策略,又不断地创造着误解的可能性。他拒绝评论、解释,可他没法阻止读者对小说提供的“真相”进行评论、猜测。《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丈夫为什么自杀?是看着妻子经受痛苦的折磨自己却无能为力因而自责自戕?是经受不住痛苦,胆怯、懦弱而死?是因为让白人男医生给妻子做手术,破坏了印第安人的某种禁忌,因自悔而丧生?《弗朗西斯科·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马戈是一个嫉妒和害怕丈夫突然“长大成人”、摆脱男孩气,因而有意开枪杀他的恶毒的妒妇,还是和她丈夫一样,经历了一次短促的、幸福的、突然的性格转变,试图开枪射野牛以救丈夫的好妻子?《五万元》中的杰克是一个视钱如命、只想为五万元赌注而输拳的商业拳击手,还是一个合乎道德、打击无耻的赌棍、击败双重骗局、维护自己职业尊严与纯洁性的勇士?……海明威对误解的逃避造成了读者对他的作品的无数“误解”,或者说作品的丰富涵义。也许这种深隐的焦虑要算作他“冰山风格”迷人之魅力的主要来源吧。

❺ [冰山原理]是什么意思

1、什么事“冰山原理”?
冰山原理”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他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因此,海明威的小说情节中心极为突出,毫无枝蔓;叙事客观,不加任何解释和议论;修辞质朴,一般不用富丽的比喻和形容词;多用简短而潜台词丰富的人物对话。
2、简析
冰山风格体现在结构上:即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小说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3、冰山原理应用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小说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而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又与他的电报式文体风格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风格”.

❻ 冰山风格的特点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冰山风格体现在结构上:即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小说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

❼ 海明威小说的“冰山”风格

冰山原理:抄是海明威袭提出的一种创作主张:“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意为作家要有深厚宽广的生活和感情基础以构成冰山藏在水下八分之七。但在表达时不要面面俱到,把话说尽。而要凝炼、含蓄。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❽ 海明威作品的结构怎样体现冰山风格的

冰山风格体现在结构上:即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小说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

❾ 名词解释 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有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