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建筑风格
A. 阳朔县的地理环境
农业是阳朔县国民经济的基础。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12835万元,农业总产值6562万元,占51.13%。农业不仅为27万人民提供粮食,而且为85%的轻工业企业提供原料(其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94.3%),为85%的出口商品提供货源,直接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24.8%,工业品69%销往农村市场。
农作物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1985年早、中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61%。粮食产量中,稻谷占96%。其次是苎麻、黄(红)麻、花生、芝麻、糖蔗等经济作物,种植6.3万余亩,占耕地面积21%。
民国26年(193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304万公斤。民国34年日军入侵,兵荒马乱,田地荒芜,粮食总产量只有730万公斤,平均每人有粮60公斤。1949年粮食总产量3123万公斤,人均产粮255公斤,人均有粮229.5公斤,人均产值155元。
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中,粮食总产量每年平均递增3.3%,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3.1%。
1985年亩产、总产和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39.18%、21.75%和35.1%。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都递增5.2%。农业商品产值(按现行价计算)总计3359万元,商品率37.52%。其中农业(种植业)1605万元,商品率28.47%,林业177万元,商品率47.44%;牧业1228万元,商品率72.20%;副业273万元,商品率25.61%;渔业76万元,商品率43.44%。 建国前,阳朔县只有手工业,凭借简陋的工场和简单的工具从事生产。主要有纺织、缝纫、弹花、印染、制糖、酿酒、榨油、铁器、木器、竹器、陶器、金银器、造纸、印刷、制革、制笔、草编、建筑、修理、雕刻、榨米粉、做面条、磨豆腐等行业。产品主要在县内市场销售。唐代麻织桂布是主要贡品。豆腐乳远销香港、澳门等地。食油每年出口约350吨,销往梧州等地。黄片糖年产约15吨,部分销往荔浦、平乐、桂林。粗纸年产约50吨,少量销往平乐、荔浦、桂林等地。民国38年(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2.48万元。
建国初期,由于手工业劳动力向农业转移,生产下降,总产值从1950年的66.99万元减少到1952年的58.4万元。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工商业者、小商、小贩65人组成白沙酒厂、永光油厂、群生染厂3家公私合营工业。小手工业者组成铁木、车缝、纺织、棕麻、豆腐、综合等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0个,社员887人;生产合作组12个,114人;供销生产合作社1个,20人,占从业人数的95.4%。水上船民组成造船和修理组1个。至此,城镇手工业生产纳入集体生产的轨道,私有制手工业几乎全部消亡。
1958年至1978年,凡私自加工、出售产品者,被视为“野马副业”、“资本主义尾巴”而遭到大批、大刹。1979年后,允许个体经营、联户经营和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粮油加工、被服加工、食品饮料、机械修理、竹木陶器、工艺美术、化工建材、印刷、五金、采矿等个体手工业和工业企业相继出现。1982年40户75人,1985年发展到244户504人,产值15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
1958年始办公社工业。70年代兴办“五小工业”,集体工业逐步发展为农具、木器、五金、修理、被服、化工、建材、工艺美术、陶器、机电、食品、编织等小型工业企业。
1985年,全县集体工业包括县属二轻工业、供销社办工业、街道办工业、乡(镇)办工业共57家,产值59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59%。其中二轻工业企业占集体工业总产值的35.6%,供销社办工业企业占8.4%,街道工业企业占29.9%,乡(镇)办工业企业占26%。
1952年创建的阳朔火电厂和酱料厂,1953年兴办的粮食加工厂和1956年开办的糖果厂,为阳朔县第一批国营工业企业。1957年产值85.9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38%。
1958年至1960年,县财政投资105.61万元,开办农械厂、印刷厂、炸药厂、白沙化工厂、造纸厂、炼铁厂、砖瓦厂、水泥厂、竹器厂、陶器厂、棉纺厂、肉精厂、铅锌矿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同时把公私合营的酒厂、油厂、染厂和集体所有制的阳朔镇车缝社(被服厂)、建筑工程队过渡到全民所有制。1959年国营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345.9%。1961年调整时,除农械厂、印刷厂、酒厂、铅锌矿外,其余相继下马。被服广、建筑工程队退还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办。1962年国营工业总产值比1959年下降59.4%。
1966年至1976年,先后兴办糖厂、化工厂、炸药厂、农药厂、水泥构件预制厂、肥皂厂、耐火材料厂、汽车修配厂、木器厂、罐头厂、香料厂、磷肥厂、自来水厂、大理石厂。1977年国营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428.4%。
1979年后,根据原料、资金、技术、产品质量、销路、亏损和污染等情况,对原有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办的工厂60%被迫关闭。铅锌矿、化工厂、农药厂因废水污染农田和漓江而停办。水泥构件预制厂、肥皂厂、耐火材料厂、汽车修配厂、木器厂因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益差而下马。国营工业总产值1980年比1978年下降12.67%。
1985年,全县共有国营工业企业31家,总产值199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2.79%。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6家,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4%,占国营工业产值的78.86%;上交税利总额204万元,比1978年增长32.46%;全员劳动生产率11398元,比1978年增长83.81%。
B. 能不能介绍一下桂林的阳朔有什么著名的景观
阳朔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 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面, 距桂林市陆路65公里, 水路8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总面积1328.38平方公里, 现有总人口29.8万人, 属桂林市辖县。全县辖10个乡镇(6乡4镇),114个行政村(居委会)。
阳朔西街 西街 位于阳朔老城区之中,街道既充满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约1千米的长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林立着各式各样的中式店铺,招牌均用外文书写,店老板都是阳朔本地人,却能操一口流利的外语,与外国游客自由交流。
西街商品琳琅满目,有民族服饰、工艺品、古玩等等。 路边的餐馆也是中西合璧,许多外国游客都喜欢来这里喝酒品茗,兴致来了还亲自下厨掌勺。古朴的街道和中式的南方小城传统建筑构成的西街,每天徜徉着无数外国游客,成为阳朔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遇龙河风景区包括沿河两岸的带状景致。
遇龙河发源于临桂县, 婉转流经葡萄、金宝、白沙、高田、城关等五个乡镇汇入漓江。全长42.5公里。其中尤以遇龙桥到青厄渡这一段风景最佳。宋桥、唐城遗址、汉墓群、加之古木苍苍, 清泉淙淙, 使这景区蒙上一层古色古香的神秘色彩, 给游人以世外桃源之感受
C. 桂林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个问题有点难为我了,哈哈
其实桂林的建筑风格没什么特别。
如果实在要说和环境关系。
那就是四湖两边的建筑了。
因为和湖相邻的关系,风格为现代小阁楼式。古典和现代结合的那种。
可以说就是体现了桂林既以旅游为主打的古典式,又有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新型吧。
也许阳朔那边能更加体现这一点。既临江的有飞檐等阁楼。古色古香吧,想阳朔西街就是这个特点。
D. 阳朔石头城有什么特点
石头城隐藏在阳朔的西北部葡萄镇梅岭间,方圆近10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原有小城门24座,现保存小城门18座,原有点将台,中军寨,现存遗址。古城下有古庙四座,现存两座。南门建在海拔400多米的山坳上,两边是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峰,南门在山坳中心,门呈拱状,分内拱外拱两层,中间顶端有门耳和门栓插孔。外拱高2.75米,宽2.6米,内拱高2.6米,宽2.8米,内外门洞纵深3.4米;城墙高4米,左右向两边山脊长蛇般绵处,城墙为大方凿石驿砌,十分平整坚固。墙立于崖上,地势十分险要。据山里人说,1944年日本鬼子到了对面村庄,见南门居高临下,雄奇险峻,望而生畏,不敢前移,村民每每谈及此事,津津乐道,引以为骄傲。最雄伟要数东门,东门乃四门之首。门高3.28米,宽2.92米,门洞纵深4.62米。东门矗立两山肩上,地势更为险峻,古道台阶顺坡而下,两门诊室高山直插云端,山面悬崖绝壁,猿猴不可上。城墙如龙蛇摆阵,向两边山峰攀沿。可想当年守城者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别说万箭齐发,就是乱石擂木冲下,千军万马也要落荒溃逃。北门、西门与东门、南门大致相似,所不同之处是西内门不为拱顶而作平顶,呈桥板状,内门顶是两块大石板平架桥状。其中外桥板一块长4.3米,宽1.06米,厚0.34米,约重3000公斤,我们发现这是整座石城最宽大的一块石头。当时没有吊车链环,不知古人如何将这块巨石托起架到石门上的。从城墙的垒砌和城门设计,大致与桂林王城相似,人们猜测为明朝所建,但没有桂林王城那么规范。尽管是山野之城,其规模之大,地势之险,建筑之神奇,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至今在广西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这里抬头望到山,低并没有看到石,四周无处不石山,石城建山上。大城藏小城,连这里的村庄房舍也是石头建筑;石并没有房屋石门坎,石头水井石板路,石头水井石板坪,石头围基石头墙砌成垒墙石头叠石头,不用半点灰浆泥水。这里不仅石头储量大,而且品种多,仅大理石就有槟榔、青黑、墨绿、杂绿等10多个品种,具有丰富的开采价值。村民们正在筹建公路,要把大山推向市场,开发旅游。石头城历史悠久,无碑文、无史料记载,因地处穷乡僻壤间,交通不便,至今鲜为人知。村里屯过军,每座城门各设分局,现有村民保存一枚“南门分局”印章。古城为何而修?初建何年?建之何为?至今仍是一个神奇的谜。石头城,石板寨,阳朔石头城旅游提示:从阳朔乘坐到葡萄的客车,然后在葡萄包车前往;或者桂林乘坐去阳朔的客车葡萄下,然后包车前往
E. 阳朔名胜有哪些
遇龙河是阳朔县第二大河,至书童山汇入漓江。长42.5千米,水深0.5~0.9米,河面宽38~61米。河两岸奇峰秀美,水质清澈、竹木苍翠、景色宜人。主要有东晕岩、犀牛塘、遇龙桥、水厄风光、五指山、仙桂桥、朝阳寨、汉墓群、归义古城遗址、八仙过海等近20处景观。由于这一景区有田园风光、古石桥群、唐城遗址、宋桥、汉墓群等,整个景区被蒙上一层古色古香的神秘色彩。
阳朔漓江景区,江水清澄透明,尤如罗带的漓江蜿蜒于苍翠雄伟的群山之间,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江边名山众多、翠竹丛丛、千姿百态,村落屋宇掩映在绿树丛中,构成一幅秀丽的山水长轴,宛若一道千回万转的画廊。县境自杨堤冠岩村顺江而下,景点也颇多,主要有:浪石胜境、桃源仙境、仙人推磨、七姐下凡、绣山彩壁、九马画山、鸳鸯戏水、螺蛳山等二十多处。乘舟游览这一景区,好似遨游仙宫,如入梦境,“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古寨石城,位于葡萄镇杨梅岭村北侧。城墙靠山而建,东、西、南、北四大石拱城门目前保存尚完好。城内面积约为6平方千米,城内出土有多块古建筑浮雕石件。
大榕树整个景区就像一幅充满艺术气息的中国山水画。景区中心,有一棵已有14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相传是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与情人阿牛哥的定情处。
大榕树下,金宝河缓缓流淌,清澈透明,附近的猩猩山、骆驼峰、水狮岩,与周围村舍阡陌构成绝世田园风景画。
大源河又名兴坪河,全长26.7千米,是阳朔境内较大的漓江支流。该河在大源山区河道如网,而且落差很大,当地山民们因地制宜,建起了数十座简易小型水电站,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等问题。其余河段属岩溶地貌,河道蜿蜒曲折,风光奇美,特别是流径兴坪镇、被当地人称冲水潭的河段,两岸凤竹摇曳、古木参差、小桥流水,构成一幅自然形态的园林式景致。
菩萨水岩,地处阳朔月亮山景区历村后山上,穿过三座山,洞长3千米,岩内有一尊酷似菩萨塑像的钟乳石,因此而得名。岩洞深6千米,因其岩溶地势形成的泥潭而出名。
洞内不仅有各种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和高约15米的瀑布,还有个巨大的泥潭,当地的村民经常去洗泥澡,外地游客到这里也会洗把“泥巴浴”,洗后身上特别舒服。
木山村:在距县城南面2千米处。村舍为明末清初时的建筑,且布局十分奇特。全村古屋围绕一口圆形池塘而建,构成八卦形,以塘中活鱼为太极图,如此巧妙的构图,极为罕见,因此又名“八卦村”。村周围有漓江的著名景点“仙人坐车”、“雪狮双岭”、“书童山”等。
朗梓村:是阳朔县内的壮族古村,以文化著称。位于高田镇西部,始建于公元16世纪。现尚存的覃氏古宅和覃氏祠堂,均为清代建筑,以规模宏大和工艺精美著称,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人。
阳朔名胜
F. 阳朔或黄山地带民居特色
(其他的没找到) 黟县 位于黄山主峰西南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重峦叠嶂,清溪回流,气候温和,风光秀丽,全县完整地保存有一大批明清建筑群,建筑风格上徽派特色浓郁,砖、木、石三雕艺术精湛,宅院布局小巧雅致,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徽派古民居青瓦白墙,外简内秀,前庭或后则一般都布置有小型庭院或花园,粉墙饰以砖雕、石刻花窗,使建筑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颇具园林之趣,研究和观赏价值都很高。
G. 阳朔西街的街道特点
阳朔西街全长近800米,大理石路面,呈弯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浓厚。 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西街的建筑大都是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历史比较久远。西街的街道用大块的石板铺成,也颇有历史韵味。1984年经初步改造,建成了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1999年到2004年,阳朔县又完成了保护性整治,使整条街道建筑凸显出“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木门窗、吊阳台”式的桂北民居特色;与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街,颇具特色。
H. 请问一下阳朔的那些明清时代的建筑在哪里
建议你去石头城,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