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卡跟ENO.的风格很似啊.

唐卡是台湾作家,而eno.是大陆作家,可以很明确地告诉楼主他们不是一个人~~
两个人的画风的确相似,但唐卡的颜色要多元一些,但eno.的画面要唯美细腻很多,多看一点就发现了。
如果还要说什么明显的特点,就是eno.的图中美少年特~~别多。。。哈哈哈。。。BTW,eno.给台湾小说出版社供图的名字用的是何何舞。这两个是一人没错拉~

关于唐卡和eno.的画风区别,楼主可以到网络eno.吧去看看专门的帖子。

『贰』 唐卡画的风格

前藏的唐卡画: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后藏的唐卡画: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叁』 唐卡艺术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的发展及流派: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藏族的绘画艺术早在藏王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各地产生。据《大昭寺志》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怕还不足为据。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艺术已臻完善。由于唐卡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制,传说中吐蕃时期就已有的唐卡现已很难见到。但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寺院的壁画上,可以证实当时藏族绘画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唐卡作为壁画的延展,最迟也在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dbu-yon-ma)的一幅唐卡,并在唐卡背面撰有赞颂词80句,由那措译师亲自编写,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该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画的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画风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量度,是11-13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也是西藏美术艺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一段时期。

14世纪末,一位名叫免拉·顿珠加措的画师,出生在落扎免塘,到日喀则地区拜朵巴·扎西杰布为师,刻苦钻研绘画,在绘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他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和雕塑理论专著《造像量度如意宝》,并创立了“免塘钦莫(sman-thang)”派,并传于后世。其理论专著一直是后人奉为藏族绘画艺术的经典著作。

15世纪,一位名叫钦则钦莫的画师,出生在贡嘎岗堆地区。他少年时期就酷爱绘画,能独立刻画各种动物、植物等,成年后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描绘佛像,也师从朵巴·扎西杰布画师门下,创立了独具风格的“钦则”画派。

以上“免塘派”和“钦则派”本来出自同门,都在造型和量度上师承朵巴·扎西杰布的绘画风格,后来发展成两大不同风格的画派,主要表现在“一文一武”和染色及勾金上的不同。

16世纪,出生于雅堆地区的南卡扎西活佛,从小就拜了许多绘画高手为师,钻研宗教文化,习承免塘派画法,创立了著名的“噶赤派”(sgar-bri)。他还在楚布寺见到汉族地区用国画手法绘制的一幅丝制唐卡,表现15世纪初明永乐皇帝邀请五世噶玛巴,以及他们在京18天活动的历史性场面,对他创立“噶赤派”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7世纪,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苦学旧免塘派画风,他以丝制的十八罗汉唐卡为范本绘制了大量的唐卡作品,并吸收了汉地绘画中树木、花卉、建筑等画法,在继承噶赤派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立了“嘎知派”(kar-bri)。

唐卡,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他以后,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著名“免塘派”画师有:落扎·旦增罗布、苏庆·曲英让追、那则达龙·白贡和曲英加措活佛等。

后来,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dbu-chen)。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

18世纪,出生在贡觉地区的堤无玛·丹增平措,8岁开始攻读医学和绘画等,获色拉寺格西学位。他的唐卡“格西吾之像”自画像珍藏在贡觉境内的堤无玛寺中。这说明当时在西藏也有画自画像的习俗了。

19世纪,著名画师哲蚌·鲁本格西的作品有哲蚌寺果芒扎仓的十八罗汉、二胜六严、部分机密护法神的唐卡,以及巴丹麦居扎仓的胜乐、密集、大威德唐卡和机密唐卡法王良珠等。其作品惟妙惟肖,相传他画了一只老鼠放在猫经常出入的地方,果真有只猫仆向了它。

20世纪40年代,孜仲来参·益西加措受西藏地方政府档案馆的指令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向30多名学者传授各种绘画技艺,培养出众多优秀画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多强巴。他出生在安多地区,来到拉萨哲蚌寺攻读因明学和绘画,其优秀的唐卡作品在拉萨罗布林卡和西藏许多寺庙中都能见到。

著名画师扎什伦布乌青西落,在近代陆续创作了许多壁画和唐卡作品,并培养了众多徒弟。其高徒之一格西罗桑平措,授十世班禅委托先后两次绘制了五幅一套的唐卡。

『肆』 唐卡艺术是什么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网络全书。
藏族的唐卡艺术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伍』 唐卡是什么文化

唐卡是佛教文化。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陆』 什么是风格独特的唐卡绘画

唐卡,就是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厚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瑰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丰富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此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颜六色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在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

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唐卡艺术的发展逐步达到顶峰。唐卡色彩鲜艳,构图完美,各种形象栩栩如生,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几个风格各异的画派,按地区划分为:藏中地区,深受印度和汉地书风的影响,构图严谨,笔力精细而遒劲,专色凝重,风格华丽;藏西地区,受尼泊尔书风的影响较大,常“三折式”的美妙动人的体态,不用山水,而用许多圣众围绕主尊;藏东和康区,则大胆地吸取汉地绘画风格和技艺,讲究笔墨情趣和人物的内在神韵,重视经营位置,留下一定的空白,普遍设色比较淡雅而富于变化。而青海省东南部以吴屯艺术为代表的唐卡,却设色艳丽,颇具装饰性,深受人们喜爱。

依使用的材质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笔绘唐卡、刺绣唐卡、贴花唐卡、缂丝唐卡、织锦唐卡、版印唐卡等。笔绘唐卡多数绘在画布上,少数是在绢框和纸面上绘制的。这种唐卡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刺绣唐卡是运用锁绣、网绣等方法,以各彩线绣成,分为高绣和平绣。高绣是用多种颜色绸缎剪成佛像、景物等形状,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间凸起,然后用丝线绣制,颇有立体感。平绣就如一般汉地的刺绣,成平面图画,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都可刺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因此又称‘‘堆绣”。缂丝唐卡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织成的,而且颜色正反两面相同,但图案左右相反。人们看上去犹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织锦唐卡也是使用织布机器,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版印唐卡是一种印刷着色唐卡,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或朱砂为颜料印于薄绢或细棉麻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

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样。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两种,最初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各个部位的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然后着色。着色上强调对比,重视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最后线描。线条勾勒,一种线粗细一致、刚柔相济,另一种运笔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可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佛像的眼睛要到最后再画,点睛之后一幅唐卡正式完工。

『柒』 “唐卡”是什么

唐卡:藏语,简单地说就是西藏的卷轴画。

唐卡是用彩缎装饰成的一种卷轴画,多数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画,还有许多刺绣、织锦、绎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

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吐鲁番时期,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达赖喇嘛在其《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中也明确的记载了此事。

(7)唐卡风格扩展阅读:

”唐卡“画作的题材介绍:

唐卡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除以佛教为主外,历史、民俗、天文、历算、藏医药、人体解剖图等皆可入画,具有宗教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被国内外人士称为“青藏高原的大网络全书”。

唐卡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人物,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

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一个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

『捌』 唐卡的艺术流派

唐卡最早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 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西藏境内大兴建寺修庙之风, 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国的画家、雕塑家所塑绘, 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由尼泊尔和藏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后人一并称之为尼泊尔画派 。之后有在宗喀巴时期的齐岗画派;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16世纪兴起的噶玛嘎孜画派等。 勉唐画派(另译门赤画派、勉塘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画派出创始人为勉拉·顿珠嘉措,其传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宝》 ,详细论述了绘画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指出了某些书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现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恶果,阐述了藏画的实践方法。并博采诸长,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旧勉唐画派的画风承袭了印度一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勉唐画派进入鼎盛时期,优秀画师层出不穷。遗存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壁画、唐卡多为勉唐画派画师所绘。西藏绘画发展到新勉唐画派时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西藏历代画师经过若干世纪的实践,将早期流行的印度一尼泊尔样式与元以后汉地明清艺术因素的影响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宗教绘画样式。1949年至1966年为一转折期,1966年后开始冷落、沉寂。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抢救工作,但其绘画技艺依然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 。 钦则画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则钦莫(另译:贡嘎岗堆·钦泽切姆)。钦则钦莫自幼酷爱美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画派。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和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语言体系 。
据传山南多吉丹寺的壁画即出自钦则钦莫之手。对于勉钦两派,画界历来有“一文一武”之说,勉派尚“文”,钦派尚“武”。比较而言,钦派更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威严孔武,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而又多跃然舞姿,动中有静、刚柔相济,颇具阳刚之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味很强。钦则派还善于绘制坛城,样式独特,刻画精致绝伦,纹样繁密华丽。 噶玛嘎孜画派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或“嘎赤派”,脱胎于“门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
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先师及自己的经验,撰成《线准太阳明镜》,从而奠定了噶孜画派的理论基础。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在南喀扎西之后,又有两名画师继承了噶孜派画风,一是却吉扎西,以青绿设色著称;一是噶旭噶玛扎西,以独创出新著称。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孜三扎西”。
继“噶孜三扎西”之后,康巴炉霍郎卡杰的微型唐卡堪称一绝,而德格普布泽仁留存在德格印经院的画版几乎成为噶玛嘎孜画派的范本。噶孜画派承传谱系十分明晰,历代名家辈出。派系传承中因地域、师承诸种关系而派生分支,导致风格变化,形成“旧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 新勉画派即新勉唐画派,指五世达赖时期(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的藏画师藏巴·曲英嘉措在继承勉唐画派精华、综合噶玛嘎孜画派和钦则画派的部分特点、吸收汉地绘画的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开一代新风 ,成为西藏民族绘画的最典型特点就是“标准样式”,即指典范,是近现代西藏佛教绘画的“经典”和“范例”。格鲁教派为进一步巩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在西藏广建寺院,为完成短时间内广建寺院的任务,新勉派把《度量经》作为制作壁画、唐卡的严格标准,逐步形成了佛教绘画的标准样式 。
其风格特点具体表现为:1、源自勉唐派传承的部分有:造象度量严格,色彩明快,底层色厚涂,粗壮饱满的四肢和脸形,“兰叶描”勾勒衣饰线条,汉族化的民间图案,装饰性的山、石、树、云。2、融合噶玛嘎孜画派特点的部分是:汉族化的青绿山水、渲染技法中层次丰富细腻、善用灰色表现皮肤。3、吸收钦则特点的部分为:人物毛发有虚实变化,形象边线的节奏十分丰富 。

『玖』 请问何为唐卡

唐卡——历史宗教

遥远的西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鲜为人知的藏族艺术则更令人心驰神往,与酥油花、堆绣并称藏族艺术三绝的唐卡以其辉煌尊贵、粗犷豪放、风情万种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唐卡是藏语,即卷轴画的意思,由於便於携带,信徒们在朝拜中则随身携带以便随时祈祷之用。其独特的艺术性质首先在於它与宗教密不可分的脐带关系,凡创作题材、构图、内涵,无不以藏传佛教作为基础。

西元七世纪,随著佛教传入西藏,各种风格的佛教画像也开始在西藏流传,至西元十一、十二世纪,历代的西藏艺术创作者集各艺术流派之大成并结合民族特色,渐渐形成了藏族佛教画像的风格,西元十三世纪,唐卡正式在西藏出现。而每一件唐卡,均是藏族画师借由一颗虔诚安定的心,一笔一笔、一刀一刀雕凿出的呕心沥血的作品。

唐卡的题材以藏传佛教为基础,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佛教显宗为一派,多以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的画像为主;二是以秘宗诸神为一派,这一派不轻意示人。藏传佛教认为,没有信仰、没有根器的人看之污秽,会引起误解。此外,唐卡的内容还包括宇宙模式、藏族医学以及山水、花鸟、虫草、房屋等。在古代,唐卡是以天然矿物研磨成粉末调合为染料而画成的,如红色就是红宝石的粉末,金色就是黄金的粉末,画布也是特制的。而这些技艺都是不外传的。这样的唐卡颜色经久不褪,非常珍贵。在规格上,唐卡有大有小,据说,大的唐卡可以将一面山遮住。

牛头人身的“阎魔天”、威严尊贵的护法神、成千上百的神像……,唐卡艺术风情万种的精彩画面和宗教色彩引起了国内外艺术家们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