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拜占庭式、阿拉伯式、巴罗克式、哥特式等各式建筑风格

简单地讲,拜占廷式建筑有一个穹顶,四周回廊中心对称,如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歌特式建筑高度大,都有一个尖顶,如巴黎圣母院等;巴洛克式建筑外观线条柔和,拱形门窗;此外还有罗马式建筑,如比萨斜塔。还有洛可可式建筑。我这里有资料但是内容太多了。建议您参考一下《辞海》里的相关解释。

Ⅱ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

这个时期的音乐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成就,确立了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重要的音乐形式,并且室内乐也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对之后音乐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谨的,继承了巴洛克时代的理性,但是却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情感,在两者之中达到了统一。所以古典时期的音乐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同音乐艺术融合在一起。


(2)索哥风格扩展阅读:

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古典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着华丽感,总是带给人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莫扎特为了创作音乐的纯真心态。

而贝多芬相对于莫扎特来说,则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困苦,以及长年病痛的缠绕。他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写入音乐中去,所以贝多芬的音乐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愤怒、一种激情、一种与生活抗争的态度。

Ⅲ 如何看待《邪恶力量》里的哥哥的风格

Dean Winchester,看过spn的都知道,十一季以来是人物塑造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功,巨大的亮点:不仅是颜值上能对观众的轻松俘获,更加吸引人的是他的行为与性格。


怎样看待哥哥的行事风格?
——多些理解多些包容,我这辈子绝对不后悔能意识到Dean Winchester是个简单的大男孩,也不否认他会成为我强大的精神向导,但是如果有下辈子,我绝对不选择像他这样过,因为这样太苦了。

Ⅳ 音乐风格有哪些

音乐曲风有:古典主义音乐、 巴洛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乡村音乐、爵士、摇滚、重金属音乐、朋克、电子音乐、灵魂音乐、R&B、英伦摇滚、神游舞曲、匪帮说唱、哥特式音乐等。

1、古典主义音乐

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4)索哥风格扩展阅读:

音乐风格即曲风。音乐风格是指在音乐范畴中各种音乐要素——曲调、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但主要指的是曲调。这些要素的特殊结合方式能产生一种显著的或独特的音响。

而且,我们还能谈论一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一个作曲家团体的风格以及一个国家民族或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在世界的某一地域或大约同一时期的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经常有相似的风格,但是各个作曲家运用同样的音乐语言也能形成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音乐风格随着历史时期的更替而不停地改变着,但是这些改变是持续的,这样,任何一个风格时期与另一个风格时期的分界往往很模糊。虽然也存在一些突然的转折点,但哪怕最革命性的新风格也经常在早一些的作品中有所预示,很少有完全割裂以往传统的风格变化

Ⅳ 哥特式风格时装设计师有哪些

哥特风格

关于“ 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做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

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产生了那一时期所谓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 EdgarAllanPoe、 Mary Shelly和 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称为“哥特”风格。至此,哥特风格中的恐怖颓废已经被补充得几近完美。

哥特式服饰受建筑影响较大,其服饰上的特点是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特别重视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线条。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中世纪,裙长是一种等级的标记,只有高贵的太太们才允许后摆拖地,并有权把它染成绿色。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的、垂直的线条。

13— 15世纪欧洲服装中歌特风格最为流行。那尖尖的埃宁帽( henin)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时下流行的哥特式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但时下所谓的哥特式时装只不过是带有些许哥特式艺术的气息,它看起来带有更多的商业色彩,这使得“哥特式”听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销口号。

在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 Gothic”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现代时装中流行的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欧洲中世纪尖顶大教堂、恐怖哥特文学的代表作《吸血鬼纪事》,还有 20世纪 80年代的重金属乐团……与今天的哥特似乎都远了一些,在看过了世
界顶尖服装设计师们热热闹闹的 2004年秋冬时装发布会后,一股悄悄现身于时装舞台的神秘力量———新哥特服饰风格( New Trend of Gothic)锁定了我们的视线。

新哥特式风格

新哥特流行有音乐、电影助阵新哥特服饰风格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最初崛起于上个世纪 70年代末的西方音乐界。在非主流音乐的花园里,一些另类摇滚乐队逐渐孕育壮大成哥特摇滚乐派,小部分的异类并不会受大众潮流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充斥着对于死亡、痛苦、黑暗、性欲的描述和体验,风格怪诞而又神秘,一出现便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于是在音乐的催生下, 20世纪80年代,一股以此为潮流的服饰风格出现。

黑衣流行是从 Bauhaus乐队开始的,这是一支性别取向不名的乐队。他们总是化着妖艳的妆,并把这种风气带到时尚潮流中去,男人们穿着带花边的衣服、高跟鞋、戴着珠宝首饰、高至大腿的靴子……总之是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

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领紧身皮衣和有着复杂纹路的银饰,最关键是黑眼圈和悲伤麻木的表情。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某种精神境界。

年轻人接受了它,并为之疯狂。青少年们开始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而且相当认真。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音乐失宠,但哥特文化却大行其道。那时恰逢好莱坞以哥特文学为背景的恐怖电影复兴。在一系列卖座影片,如《剪刀手爱德华》、《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里,偶像明星约翰尼·德普,薇诺娜·赖德苍白秀丽的容貌、清澈天真的眼神伴着电影阴森诡异的氛围,时而浪漫时而恐怖的情节让人心醉不已。伴随电影引发出的一股股热浪,哥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兴奋点。

哥特时尚也巧妙地随之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你哥特么?找个镜子照一下。

2001年,随着史诗般的魔幻大片《指环王》在全球获得空前成功,哥特文化横跨东西,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于是,各大牌时尚杂志纷纷预言哥特风时装将引领新的潮流,设计师们也伺机而动。

2003年秋冬时装发布会后,这股神秘力量已悄悄现身于时装舞台。在 Gucci的时装秀上,模特尚未登场,整个环境便在群狼嚎叫及蝙蝠振翅的音响效果中显得鬼气十足, Tom Ford让模特们在脖子上挂起黑色十字架,扎上黑色宽领带,穿上黑色束腰缎子大衣,黑色斜裁长袍,向人们展示出他精心准备的哥特风格,优雅而又性感。

美国经典老牌 Ralph Lauren也将发布会变成了黑色的海洋,模特们身着长长的牧师披风、拖地鱼尾裙,系在脖子上的黑色丝带映衬得肌肤如雪,哥特式的菱形耳环在行走中摇曳生辉,显示出一派中世纪的神秘感,浪漫而富有韵味。

Dior的一个珠宝展示会,索性搬到了里兹大饭店,把房间布置成闹鬼的城堡,将整个晚会命名为“吸血鬼的舞会”。淑女名流们彻夜狂欢,不醉不归,时尚成了一场追逐互动的游戏,被发起者和参与者演绎得神形兼备。

心思缜密的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发现,人造皮革、 PVC面料、塑胶等在 20世纪 80年代哥特服饰里大行其道的面料不见了踪影,取代它们的是轻盈的雪纺、柔软的锦缎和奢华的皮草。在经典的黑色之外,一些浓郁华贵的色调,如暗红、深棕、宝蓝等也开始露面。而贴身裁剪的上衣、长裙,精心设计的项链、耳环无不勾勒出性感优雅的女性形象……

细观之下, T台上的哥特服饰风格经设计师的改良,早已嗅不出昔日濒临死亡式的颓废气息,那些鬼气阴森、幽暗恐怖的气氛原来只是他们故意布出,意图吸引视线的疑阵,擦一擦双眼,我们无条件地接受了眼前这股苏醒的“伪黑暗”势力。

无论怎样,新哥特风格来了,时装迎来新哥特的世纪,模特们披散着黑色长发,画着浓重的黑色眼影,面无表情地鱼贯而出,无数设计师将他们的舞台变成了展示哥特时尚的秀场,新哥特服饰风格带起了新一轮的视觉冲击波……

Ⅵ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古希腊罗马是西来方文明的摇篮,西源方文明的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从这里开始,西方的音乐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这个时期最早出现过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此时期音乐的特点是:第一,音乐的含义比现在的更为宽广;第二,音乐与其他艺术尚未分离,并且音乐被认为是与其他科学门类如:天文、数学等有密切联系;第三,音乐是单音音乐,且音域较狭窄;第四,已经出现多样的音乐体裁及音阶调式。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借鉴过来的,罗马人在古希腊音乐的原有基础上扩大了音乐的演奏规模,使音乐在古罗马时期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Ⅶ 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

2: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拓展资料:

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

Ⅷ 一些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主要风格

古典主义
Le Classieisme

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得名。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的中心。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 范做了大量工作 。 诗人梅莱在悲剧《 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法国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艺》是一部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性质的重要论著,概括和总结了几十年法国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要求文艺“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宫廷”,“认识城市”;把体裁(史诗、悲剧、喜剧等)分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级,并对每种体裁进行严格规范;依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学原则。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 、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他们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塑造了为崇高社会理想而服务的人物典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为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18世纪20年代起,古典主义思潮几乎遍及全欧。英国的代表者是复辟王朝的诗人约翰·德莱顿和深受布瓦洛影响的诗人蒲柏。德国的代表者是约翰·戈特舍德,曾据贺拉斯 、布瓦洛等的观点写成论著《为德国人写的批评中诗学试论》。俄国古典主义占有特殊地位,讽刺性突出,倾向减弱,其文学代表者是苏马罗科夫、罗蒙诺索夫和康捷米尔等,建筑的代表者是卡扎科夫、沃罗尼辛等。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德拉克洛瓦《米索伦基废墟上的希腊》(油画)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现实主义
Realism

19世纪30年代 后欧洲文艺 中占主导地位的 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发展史 德国诗人席勒在1789年4月27日致歌德的信中第一次从美学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词 。1850年9月21日,法国作家尚弗勒里在《秩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文章《艺术中的现实主义》。1855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画遭到主办者贬抑而未能入选 。库尔贝便在博览会旁边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之后,尚弗勒里同小说家兼批 评家杜朗蒂一起 ,创办了一个名为《 现实主义》的刊物(共出6期) 。1857年尚弗勒里在论文集《现实主义》的序言里,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方法的创始者之一;并同时列举了狄更斯、萨克雷、 C.勃朗特 、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批英国和俄国作家的名字,企图给现实主义提出某种纲领性的东西。欧洲一个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文艺流派和文艺思潮,即由此而来。
现实主义在19世纪 30~40 年代形成 并取代浪漫主义 ,具有社会历史发展和文艺本身发展的深刻原因。面对现实 ,进步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此外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都促使进步作家用客观的、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他们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艺的主观理想和个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而把目光投向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代面向现实的传统和古典主义文学的讽刺倾向。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德国的霍夫曼、俄国的普希金等一批原来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都转向现实主义,并成了各国现实主义道路的开拓者。
特征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原则 ,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 。在这里 ,关键在于典型”。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成就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也各具特色。法国是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早期代表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候法国从外省到首都、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社会矛盾的种种复杂的现实关系,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创造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各阶层两千几百个人物形象,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此后,法国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福楼拜、莫泊桑等一批优秀作家。福楼拜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中,尖锐地揭露了教会、贵族、地主、资产者的恶行,生动地描写了第二帝国时代的社会风貌。莫泊桑的创作有力地鞭挞了法国社会的腐朽、黑暗,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精神探索。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狄更斯的小说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产阶级的伪善。萨克雷的《名利场》等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 、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登 》 、C.勃朗特的《简·爱》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名作。70、80年代后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作家,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戏剧的形式,对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现实主义文学另有特色。以海涅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的锋芒主要指向封建割据和君主专制。后期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等作家的创作,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讽刺了大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贪婪无耻。在法、英、德之后,19世纪中期北欧各国的现实主义开始形成。挪威易卜生 的社会问题剧和丹麦的安徒生的作品,在世界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描写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黑暗现实,而且始终与俄国的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谢德林、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风格各异的作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和平民知识分子中的“新人”。到70、80年代西欧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已经削弱的时候,在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柯等的创作中,现实主义继续得到发展和深化。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80、90年代,比欧洲晚半个世纪。最早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是豪威尔斯。在他之后,加兰、诺里斯开始转向现实主义。而主要代表人物则是马克·吐温。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也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 R.罗兰和法朗士 、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世纪后半期~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 、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 义作为绘画流 派出现于 法国 。1874年3月25日 ,C.莫奈 、P.-A.雷诺阿、C.毕沙罗、A.西 斯莱、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 ,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 ,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主义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
印象主义文学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 ,但文 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 ,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 ,却众说不一 。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 欧一些文学 家的确 有类似印象派 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 之间有类通之处 ,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 ,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某些小说中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
英国19世纪末的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1912~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

野兽主义
Faurism

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美术流派。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以H.马蒂斯为首的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其狂放随意、无拘无束的形式为保守者们所震惊,评论家L.沃塞列斯在这些粗野的作品中发现一件具有佛罗伦萨风格的小雕像,称其是“野兽群中的多纳太罗”,遂有“野兽”之绰号。作为一种绘画潮流,野兽主义认真追随V.凡高、P.高更等人所开创的艺术道路,竭力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 ,突出强调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味,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境界。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蒂斯、A.德兰、杜飞、M.de弗拉曼克等。野兽主义没有任何宣言和纲领,且存在仅有二、三年时间,但在西方20世纪早期的美术运动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是对西方传统艺术的观念和法则的重大叛逆,并为后来许多勇于探索的现代主义美术家打开一个突破口,因此被称为20世纪首次艺术革命 。

立体主义
Cubism

1907年出现于法国的现代美术流派。发起人为P.毕加索和G.布拉克。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端。1908年,布拉克画出油画《埃斯塔克的房子》,评论家L.沃塞列斯曾这样描述道:“布拉克将一切都简缩在几何图形和立体之中……。”立体主义一词从此确立下来。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即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不同侧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四度空间 )。可见,立体主义画家接受了P.塞尚关于创造视觉立体形象的观念,进而转向一种对心理的立体形象的追求。其他代表人物还有J.格里斯、F.莱热、R.德洛内等。立体主义美术运动的鼎盛期虽仅有7年 ,但却造成极其广泛的影响 ,尤其鲜明地反应在本世纪的建筑、装饰和实用工艺美术之中。

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

Ⅸ 电影的风格有哪些

1、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一般是指拍摄风格和制作方式与那些主流的商业和纪录片相异甚至对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种新的视听语法出现,或者新的类型。

这种电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大部分没有传统的叙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便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2、超现实主义电影

现代电影的一种运动,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3、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 "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

4、街道电影

街道电影(st reet film)是室内剧电影影响下出现的一些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这个词。

5、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主要归属在侦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种特殊电影风格,往往关注于道德的腐化。东亚黑色电影的开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赵雅芝主演的经典电影《疯劫》。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

Ⅹ 黑泽明的主要电影有哪些(可以说些风格)

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黑泽明系列作品》

1、《姿三四郎》1943年

《姿三四郎》,黑泽明第一部导演作品,旋即一鸣惊人。影片通过一名好勇斗狠的青年如何成长为一名柔道武术家为主线,反映了1880年日本明治时期柔术与柔道之争。黑泽明是一位地道的男性艺术家,他通过武士艺术来表现日本民族的品格,姿三四郎身上体现的尽职、勇敢、正直、献身精神、人道主义及粗犷的斗争正是浓烈的黑氏风格的完美体现。影片不仅以幽默的乐天情绪、区别于旧式日本武片风格的影像,更开创了日本电影史上的新型娱乐时期,其中五场以不同节奏表现柔道比赛的场面,更说明了黑氏画面处理方面的登峰造极。

2、《踏虎尾》1945年

《踏虎尾》算不算黑泽明时间最短的电影,一个小时的长度浓缩着黑泽明标准的叙事风格,这部拍摄于1945年的电影局限于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并没有太多电影技法上的突破,太多棚景的使用使影片有了舞台剧的高压表现手段。在影片开始的字幕中黑氏交替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及悬念。正如其中一句话:可惜猜忌之心乃人之本性,正是这样一个黑氏惯用的研究人类两面性的主题使《踏虎尾》得以延伸。黑泽明早期作品大都在题材上描写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影片大多数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这部《踏虎尾》就是此类代表作品。

3、《姿三四郎续集》1945年

因为《姿三四郎》的非凡成就及深远影响,黑泽明在二年后又拍了此片的续集,这也是黑泽明一生中唯一为一部影片做续。本片继续上集的故事,将一段寻仇故事表现的别有风味。特别对反派角色的描述刻画出了有血有肉的另一面。本片依旧是表现武士和男性阳刚美的通道,黑氏早期的风格特色就是强烈的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对撞,而这一切又都包涵在导演略带诙谐的手段中融化的格外有味道。《姿三四郎》二集虽不能代表黑氏的最高水准,但一鸣惊人的创作手段为日本影坛一扫平庸之气。

4、《无悔的青春》1946年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黑泽明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影片根据战时一则真实事件改编,表现出混乱的社会下人类精神家园的萎缩,也表明了黑氏对战争及法西斯主义的立场及态度。黑氏暂时抛开他狂热的武士风格,却又巧妙地在这出女性电影中注入武士道精神,她受尽世间唾骂和凌辱仍倔强的表示:我对青春无悔的女主角具备了黑氏一贯的阳刚气质。这类影片相似国产片《江姐》般的励志类型,但黑泽明以忘我的投入及感同身受的细腻把一个经过战争混乱后,终于找到自我,忠于自己意志的新时代女性表现的可歌可泣,摆脱了说教成份,令人看来如鲠在喉。

5、《美好星期天》1947年

这是黑泽明难得的一部写意之作,它对日本战后颓废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本片以黑氏一贯的流畅与乐天精神;把一对年轻却充满忧愁的恋人在星期天怎样把种种烦恼抛诸脑后的经过刻画的充满激情及东方美。男主角向情人求爱一场,表现出黑氏浪漫主义的心态,令人看到心猿意马,而一对小情人在废墟中幻想未来经营小餐馆的场面,在叫人心往神怡之余也透露出黑氏寓意深长的希望。另外,此部影片也是日本电影中第一部直接反映出年轻人对性的感受的作品。

6、《罗生门》1950年

五个凶杀的当事人与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辩说的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影片描写了人心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类最深奥的部分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光与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类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和罪孽图画,构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掩饰的。

7、《留芳颂》1952年
这是一部强烈震动心灵的影片,所有有良知及良心泯灭的人都该看看。看看一个人在人生最后的过程中,是怎样领悟与体会到人生的真义与生存的价值。黑泽明以巧妙的手法,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重大主题融进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中。借着主角发现身患绝症,决心在临死前为市民建造一座公园的心愿,将一个我们挂在嘴边的词组加以鲜明地、实际地探讨。此外,本片对官僚机构的推诿塞责,明争暗斗给了严厉的讽刺与抨击。这是一部欲唤起情感回归却让人万念俱灰的影片,在影片结尾时,黑泽明让那首《生命如此短暂》重又回响在耳边,使我们仍能看到穿透世欲和官僚禁锢的曙光。

8、《七武士》1954年

《七武士》是黑氏影坛生涯中最成功与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影片中,黑氏终于开始对好莱坞风格进行再创造式的模仿,可笑的是,《七武士》成功后又被好莱坞重拍,且成为美国西部片的名著。《七武士》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描述七个武士保护农民免受山贼掠夺之经过,但其中却蕴含着一种坚韧和勇敢的力量,影片中黑氏首次显示出超人的导演技巧,武士与山贼几个人的掠杀,却展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群马冲杀,泥沼恶斗的连场激战,在快速剪接,连续复数镜头的运用下,所有影像凝聚成一体,扣人心弦。这部影片被日本电影旬报称为史上最佳作品第一位。

9、《活人的记录》1955年

本片是黑泽明反映现实类作品中最受关注与争议的一部,影片描述三船敏郎饰演的老人喜一听到美国与苏联进行氢弹试验,辐射尘落到日本的消息,决心建造一座地下住宅,最后被关进精神病院,幻觉自己来到另一个星球,看到地球被烧成灰烬。这部影片绝不是黑氏空想的结果,他以日本独特的历史为主线,构筑日本人持有视觉观,他用日常心态与衰老、死亡、战争这一流转主题针锋相对,得到一个可怕的近乎残酷的现实。这部影片是黑泽明对战争及战争带来的痛苦的自我反省。他说:“我不想耸人听闻,而只是希望人们听到一个活人的善良呼叫。”黑氏是一个罕见的人道主义者,他用右手批判现实生活的麻木,左手又寻求完美的明天。

10、《蜘蛛巢城》1957年

本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并被誉为最成功的一部改编杰作。黑泽明把背境改为日本战国时代,通过一个武士野心勃勃的政治阴谋对武士电影及黑氏道德观念进行了必要延续。黑氏喜爱把人放在特定环境中。给予一定条件及刺激,以测定人的反应。《蜘蛛巢城》就是典型的试验人生的作品。他同时也是日本最欧美化的导演,尽管山田五十铃(武士夫人)吸收了“能剧”的表演方式,而“巢城”也被打扮成古色古香的能剧舞台,展现迷人的民族特色。但他仍用西方的现代电影手法来表现这一切,这使《蜘蛛》成为一部东方文化与西方艺术完美融合的娱乐巨片,同样是古装武士片,与豪放的《七武士》相比,本片的内敛多少表明了得心应手的导演功底。

11、《底下层》1957年

黑泽明不仅是一位电影艺术大师,他的喜剧才能从《姿三四郎》中就已经展现。在这部《底下层》中黑氏把目光投向贫民窟,那里住着妓女、小偷、车夫、戏子……通常我们会把这种悲剧人物与社会的背影联系起来以达到批判的目的。但相反,黑氏的处理手法却以滑稽的喜剧手段来表现最底层人物的生活。黑氏的触觉敏感而好强,影片中最具生活气息的人群与那种底层的原始生命力、爆发力与戏剧性的苦难与悲哀都是黑氏做为一个人文主义大师的底气。黑氏博大的胸怀及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在《底下层》中再一次用笑声证明。

12、《武士勤王记》1958年

另一译名为《战国英豪》。日前市面上已有两种版本出现。影片描写战国时代,秋月家族的雪姬公主,在一个忠心的大将保护下,带着一批黄金逃出敌人的搜捕,投靠盟国。本片那一片咄咄逼人的黑色天空,一望无际的平原,两个黑影互相搏斗的画面,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武士》是一部纯粹的弘扬善性的电影,其理想主义的希望使作品更接近于启蒙电影。在《武士》中你更加可以感受到一个画家的眼光,对影像及光的处理是《武士》的一大突破,而黑氏第一次拍摄宽银幕,效果之佳,使他从此放弃了标准银幕。此片曾因完美的武士情节而入选日本电影旬报的百佳之列。

13、《恶汉甜梦》1960年

黑泽明批判现实的重要作品。以当时非常频繁的政治贪污事件为主题。融合复仇、悬念及惊险为一体,无情揭露了日本官商界的黑暗。在一次政治贪污事件,西幸的父亲成了无辜的牺牲者,此后他即不停地追捕杀害其父的元凶,西幸用尽各种方法对政治家们展开复杂的手段,使罪恶的根源亦更为之加深。影片最让人乐道的还是在构图方面,通道、楼梯、房间的排列,镜的摆设,以至瓦砾堆的空间布置,都拍得均整有致,计算得惊人地准确,此片也是黑泽明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

14、《用心棒》1961年

如果你喜欢克林伊斯威特的《荒野大镖客》,布鲁斯威利的《终极悍将》,那你将会喜爱《用心棒》,因为他们都改编自黑泽明。的确,黑氏把《用心棒》拍成了动作娱乐片,这是吸取了西部片格式与自身武士风格相融合后产下的新模式。自此,黑氏已如斯皮尔博格等好莱坞大导一样,消除了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拍出了一种人性本质下大同的东西。其淋漓地表现出一种无政府主义哲学,一种自由的超道德观,令人叹为观止,三船敏郎在黑泽明系列武侠电影中创造了一个纯日本图腾的武士形象,在《用心棒》中他的迷人大侠形象再次征服了世界,此片成为黑氏最卖座,最风行的电影。

15、《天国与地狱》1962年

故事通过一个离奇勒索事件为线索,在金钱与人性间搭建一座独木桥,一头是天国一头是地狱。谁可以通过并最终获得心灵的安息,影片对人性善恶对立面的解剖入木三分,憎恨有钱人的年轻绑匪,提供赎金的正直商人及认真执着的刑警,充满乐趣的推理分析,黑泽明用富有正义感的镜头无言的向希区克科表示敬意,尽管这部以男性斗争为命题,对丑恶与正义,权贵与赤贫,热情与阴险之间的对立面做巧妙组合的导演在纵深的涵意上已超出希区克科。但一般人看来这部伟大的悬疑片终究是娱乐胜过理性。

16、《椿十三郎》1962年

黑泽明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的任何一部影片无论长短都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高潮迭起。正如他自己形容的:《椿》是一首优雅的圆舞曲,使人感受到那种令人胸襟开阔的春意。本片一般被当做《用心棒》的姐妹篇。黑氏同样在此片中致力打破各地文化差异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类的基本感情。三船敏郎扮演的武士电影已是黑泽明的道德替身,他不仅把东洋剑侠的伟大之处发扬,更使日本武士精神通过影像获得四海的认同。《椿十三郎》注重刻画小人物的内在细腻变化,而且对“人不可貌相”这一主题刻划非常成功。片末三船敏郎以反手剑杀死件代达夫,鲜血从胸口飞喷而出的片段,已是史上最著名的决斗场面之一。

17、《赤胡子》1965年

黑泽明60年代最后一部力作,仍由武士精神的代言人三船敏郎主演。影片由一个青春成长的片断发展而成,一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医生毕业后被派往贫民地区工作,在所长赤胡子的感染下,终于明白做人行医之道,放弃了虚荣心。这次黑氏给成长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那就是人道主义的世界观。影片制作过程长达二年,黑泽明近乎完美的影像表现得到极高的评价。当我们随着主人翁一点点抛弃狂野之心,跟着黑氏一步步走入一个善良执着的老人心底,竟发现那里有着我们早已丢失的泪水,有着让人敬畏的生命真谛,片中大地震场面使人惊心动魄之余,小乞丐全家服毒自杀的一场更叫人心酸。

18、《没有季节的小墟》1970年

70年代是黑泽明创作的黯淡时期,1970年的这部《没有季节的小墟》(又译《电车声》)因影片没有足够的感染力,太过于注重形式而使影片流于抽象化等原因而惨遭失败,这也是黑氏电影生涯中最大的打击。他曾因此片企图自杀。显然,黑泽明是对此片抱有极大信心的,这是他第一部彩色片,描述一个低能儿每天模仿电车司机,玩绕在他小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居住着一群看似安详但没有明天的人们,他们其实和低能儿小六一样,重复自己的每一天。黑氏企图用超现实的布景来营造一种灯红酒绿的歌舞升平,但那种内在的沉重与悲哀压的人几乎喘不过气。

19、《乱》1985年

伟大的殿堂级的史诗杰作。是我长大成人后接触的第一部黑氏作品。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潇洒自如的人物调度,信手拈来的精彩瞬间,炉火纯青的故事布局,不仅实现了黑泽明对电影的执着理想,也使我对日本影片沉闷狭隘的主观印象有了180度的改变。影片取材民间寓言故事,加上莎翁名剧《李尔王》的精华,刻画出一个威风凛凛的老人,在无边的情感荒漠上以顽强的意志力抵抗黑暗与孤独的过程,营造出不可思议的感染力。该片获国际大奖无数,成为日本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作。人间的凄凉与武士的背脊,在摄影机的凝视中缓缓走过,仔细精微地透视着历史烽烟中的世情和人心,这是《乱》的寓言,也是黑氏的写照。

20、《梦》1990年

电影史上最奇特的一部影片,《梦》由八个片断组成。他们涵益的寓意广泛,有些可意会,有些不能言传。看完《梦》后,晚上也会进入相同景像,进入黑泽明的夜世界,惊醒,竟有了一丝恐惧,到底谁在梦中,是黑氏还是我。《梦》由黑的仰慕者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等人出资,大导演马丁·西斯塞斯还在梵高一段中出任主角,黑泽明以奇凄与瑰丽的画笔把童年及沿途的记忆收拾进影像中,结合高科技制作,可用绝妙二字形容。

黑泽明介绍
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1934年考取助理导演, 进入东宝电影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拜名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 1943年,黑泽明导演了他的处女作《姿三四郎》 ,获得极大成功。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他于1950年导演的《罗生》在次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大奖。黑泽明一生共导演了30部电影 ,其中有几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 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 不但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

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首先是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不过对于原因两人都是三缄其口。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不过黑泽明很快就再站了起来,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的《影子武士》则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浆。

1985年,黑泽明完成了巨型古装片《乱》。晚年的黑泽明热心于创作古装片,艺术上的追求也更加执着,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内涵。身高1.81米的黑泽明,拥有当时日本人少有的高大体格,据说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着嗓子大吼的声音经常把工作人员吓得浑身打颤。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国与地狱》时,他发现有一栋民宅的二楼阻挡了他拍摄演员从新干线丢出现金的镜头,硬是把该民宅的二楼给拆了。 就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而强横的态度,他被台前幕后的合作者称为片场上的“天皇”。
总体说来,黑泽明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会讲故事。别小看这一个,导演其实就是个讲故事的,现在许多导演连故事都讲不好,就出来拍些不知所云的电影,其实是很失败的。讲故事其实是电影中最难的,把一个很平常很简单的东西,讲出来让人津津有味,并且发人深思,这是需要功底的。
2.场面调度。前面说了,黑泽明拍了很多关于日本古代武士和战争的电影,你可以去看看在当时电影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大师是怎么用镜头的布置和剪切,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
3.大写意。何为大写意,我的简单理解就是相当于中国国画,聊聊几笔挥洒泼墨,很酷,但一切尽在此中。黑泽明就是这样的,在彩色片时代,他的色彩运用非常浓烈,明显可以看出张艺谋受他的影响很深,但张艺谋现在却是艳俗了。
4.人性。黑泽明的电影,从红胡子开始,其实一直都在探讨人性,但是我觉得,他并不是像某些导演那样,一位控诉人性的黑暗等等。他是处于一种非常客观的角度,解构人性的善恶,尤其是歌颂勇敢,并看到了人类的渺小与自大,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里面。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看黑泽明的电影有个帮助,也能激励你去看大师的电影,轻松点去看,能够让自己有些收获和开心就行!
他一生中所获奖项不计其数,他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导演,他毕生致力打破各国民族文化差异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类的基本感情。黑泽明被1999年12月的《亚洲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人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黑泽明制作的电影曾创造过持续二十年的票房奇迹,但傲慢、失败和自杀的空虚也时常伴随着他,影响着他的事业。1998年他去世时留给后人31部电影无不揭示了黑泽明电影的一个共性——对形式和内容的融汇贯通。正因如此,使他成为自1895年电影产生以来最出类拔萃的导演之一。黑泽明最大的成就在于亚洲几代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美国《时代》杂志上评价的那样,“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中国人自己的性格和风格”,“这是他给亚洲电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