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隋代山水画有哪些独特的风格

隋代统一以后,一些南朝和北朝的画家仍在继续他们的创作,如展子虔“历北齐、周、隋”,从“初董与展同召入隋室,一自河北,一自江南”。

郑法士在周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隋授中散大夫。他画过的《北齐畋游像》、《杨素、贺若弼像》,可能也是北朝末期完成的作品。因而在注重六朝画风对隋代画家直接影响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北朝艺术成就的作用。

确切地说,著名的展子虔、郑法士等人事实上是北朝末期至隋代的画家,他们的创作生涯说明了隋代美术的过渡性。由于南北方画家延续了几个朝代的不断努力,终于使隋代出现绘画创作又一次向鼎盛时期发展的趋势。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在政治、经济上都作了改革,使生产和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从隋代开始,我国就逐渐地进入了封建社会鼎盛期。在这个时候,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因而也使得绘画艺术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局面,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发展中的高峰,并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其中山水、花卉、鸟禽之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有了萌芽,还远未成熟,然而到了隋代时它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隋代历时虽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宗教美术又重新活跃,并有大规模创作活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寺庙都有名家手笔。而且不少绘画高手参加壁画的绘制,他们是继南北朝之后,在绘画发展上出现的一批承上启下的画家,如郑法士、董伯仁、杨契丹、展子虔等。

这些作者擅长于绘宗教壁画,也从事现实生活题材的创作,大多是描绘上层社会的生活,表现了比南北朝更为关注现实生活的倾向。

在艺术上这些画家则受东晋南朝影响较多,他们的创作初步表现出个人的专长。如:“杨契丹则朝廷簪组为胜;郑法士则游宴豪华为胜;董伯仁则台阁为胜;展子虔则车马为胜。孙尚子则美人魌魅为胜。”这时期的画风多属于“属意温雅、用笔讽渭”的绵密一体。

其中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绘画,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

❷ 隋朝的佛教造像风格,更接近于魏晋南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更接近于唐朝的丰腴肥硕

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汉以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隋之前,周武帝灭佛毁寺,581年隋文帝执政,恢复佛教,并下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隋文帝谓“我兴由佛法”,诏文有谓“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佛教因此大行。开始了我国佛教艺术的又一昌盛时期。 隋王朝统一全国后,虽然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造型式样,石佛造像的造型特征还具有区域性风格的变化。各个地区不同造像风格也不同,按区域分类由东至西可以分为山东地区、河北地区、山西地区、河南地区以及陕西地区。其区域性同时代性同时存在发展。隋代的石佛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原北部地区,长安、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在佛教及佛教造像方面起到了中心的作用。金铜佛像的变化样式也会与石佛造型的样式相互影响,有的金铜佛造像就像是石佛的翻版,但是金铜佛按区域划分就比较困难,不是每个地区都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而且有记载的遗留的资料又比较少。按照一尊金铜佛中的造像数量将其分类为:复合式、三尊佛、双身佛及其单体佛。 隋代石佛造像与金铜像特征基本相同,造像形式变化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前期主要是相对北齐、北周的风格对比而言的。东部地区多承袭北齐风格,与北齐相比隋代造型体躯特别是肩部变得开阔,有体量感。腰部略收细,但仍然直立僵硬无动态,腹部略向前凸,从侧面看整体显得扁平,并有弧度。帔帛不强调外张,这是隋代造像风格的新气韵,璎珞多流行“X”型、“U”型,石佛东部地区还流行斜挎于肩部,装饰风格有简略与复杂两种形式。西部地区多受到北周时期的影响,但与北周相比,体态略为柔软,带动感,更能代表所谓隋代造像形式的时代特征。隋代璎珞繁复华丽,多流行“X”型及“U”型的二重璎珞,或“U”型璎珞,并饰大佩,帔帛多在腹前及膝前呈二重“U”型。隋代后期到唐代初期腰部扭曲更大,但还带有僵硬感,形成了盛唐时期体躯三道弯的雏形。 造像的数量方面,同样风格的造像开皇年间远远多于仁寿、大业年间。而且几乎为小型造像,一直延续到唐初。 在隋代造像的复兴热潮中,涌现出了一批成熟洗练、形式完美的作品。创造出形象朴素典雅,装饰繁丽的艺术风格。在造型艺术方面从静态转向动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❸ 隋唐、宋、明书法的特点及原因

1、隋代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隋朝和之后的唐朝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前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2、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

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

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 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

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3、宋代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

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 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4、明代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沈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

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 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 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3)隋代碑刻风格扩展阅读:

1、两汉书法:

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

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

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

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

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2、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

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爨宝子碑爨宝子碑(4张)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❹ 碑刻是哪一个时期开始盛行的一种时刻类型

春秋战国的时候开始盛行的,一直繁衍至今,每个朝代都有碑刻。平山县三汲公社发现的大篆(籀文)碑刻,建立的时间约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人建立古中山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碑刻。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图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多数的碑刻有毛笔写件兰本或书丹上石。但有些摩崖石刻及石窟,往往不经书写而直接用刀在石面上雕凿。无底本的碑刻不容易揣摸书写的笔法,即使根据真迹上石镌刻,也常存在笔意走样。因此学书法应尽可能从真迹或影印本入手。当然,一些精刻精拓的碑刻拓本,走样处较少,比较正确地表现原迹的风韵意态,被誉为"只下真迹一等",亦可资取法。----《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将书写好的墨迹复写于平整的石板(或石壁)或木板上,然后镌刻而成。后人经椎拓,以拓本形式供欣赏和观摩、临池,称碑帖。碑刻一般包括:碑、建筑刻石、摩崖刻石、墓志等。碑由底座、碑身、碑额组成,底座有时雕成赑屃( 乌龟 )形象,碑额则浮雕成双龙盘绕,碑身镌刻碑文,有时碑文背面,即碑阴处或两侧均刻有文字。著名的碑汉代有《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东晋有《爨宝子碑》,北魏有《郑文公碑》,唐有《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等。建筑刻石主要是在石质的建筑物上镌刻含有纪念性或题记性的文字 ,如汉代的石阙 、石祠,北朝的石窟等均有刻石文字,著名的有汉代的《少室石阙》、《芗他君祠堂刻石》,西晋的《枳阳府君神道阙》,北魏的《龙门二十品》等。摩崖刻石,一般刻在较平整的石壁或山崖上,著名的有汉代的《西狭颂》、《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北齐的《 泰山金刚经 》,南朝的 《瘗鹤铭》等。有的摩崖刻石亦被列为碑,如北魏《郑文公碑》。墓志专门用于丧葬,内容为墓主人行状,作为书法艺术来讲,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志最为丰 富,主要有《王浚妻华芳墓志》、《刘怀民墓志》、《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等。

❺ 最具有隋代风格的飞天画是什么

最具有隋代风格的飞天抄,是第427窟和第404窟的飞天,而第427窟是则隋代大型洞窟之一,也是隋代飞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宫栏墙之上飞天绕窟一周,共计108个。

第427窟的这108个飞天,皆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手带环镯,腰系长裙,肩绕彩带,多有西域飞天的形象、服饰的遗风,肤色虽已变黑,形象仍十分清晰。她们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捧花盘,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朝着一个方向绕窟飞翔。

第427窟飞天姿态多样,体态轻盈,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迎风舒卷;在飞天四周,流云飘飞,落花飞旋,动感强烈,富有生气。

❻ 隋代时期佛座或造像碑的风格是怎样的

至于隋代时期的其他雕刻,包括佛座或造像碑,则造型多,富有装饰性,有的还留有北朝后期北周的粗犷风格。上述两佛座,从造型手法看,很类似北周或北齐时代的作品,但从双莲枝下的两个伏首作态的狮子和左右立菩萨的璎珞项饰以及莲枝花叶的雕刻,尤其是佛座下层横列的供养群像和伎乐群,却表现了隋代常见的人物造型手法。从专集16图定为隋代制作的释迦坐佛座下的狮子的造型和左右菩萨的装扮来与两佛座作一对比,更足以证明是属于隋代的作品。这两佛座虽已失去座上的双佛(从残留的双莲座上的残足可以看出)但整体的意匠结构很特殊,也是艺术性很强的装饰雕刻之一。

❼ 隋代碑志中最著名的是哪个

隋朝国祚虽较短。可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成就。隋朝承袭了魏晋的馀风和六朝的风格,作了一番大加工,变为隋代的楷书。至於那种篆、隶早已消声匿迹,不复存在了。这个时期内,惟独楷书盛行于世,可以这样说,到了隋朝时期,楷书才算是一种极其规范化的标准书体,成为中国书法界正楷的一种规范。它开创唐朝正书的先河,对唐朝写正楷的一派影响最深,其功劳也最大,所以隋代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很关键的一种书体。
在碑刻、书法方面,出现了综合南北的趋势。熔南北於一炉。这时立碑之事,又在各地盛行起来,直至今日,还遗留下为数较多,惹人啧啧称道的一些名碑,其书艺的高超,即使唐朝的一些名书家也不能超越。这时期著名的碑志有智永《真草千字文》刻石、《龙藏寺碑》、《贺若谊碑》、《曹子建庙碑》、《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蘇孝慈墓志》等。
望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