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魏微
① 魏微的主要作品
《乔治和一本书》:1998年《小说界》5期,《七十年代以后小说选》(上海文艺2000年版),《一个人的排行榜》(春风文艺2003年版)
《在明孝陵乘凉》:1998年《北京文学》10期,《先锋小说20家·女作家卷》(昆仑出版社2000年版)
《储小宝》:2001年《人民文学》1期,入选《新华文摘》
《拐弯的夏天》:2002年《布老虎·中篇》(春、夏、秋卷),2003年《小说选刊·长篇增刊》
《我的年代》:2002年《青年文学》随笔专栏,部分篇目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
《大老郑的女人》:2003年《人民文学》4期,《小说选刊》5期,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辽宁人民版,漓江文艺版,长江文艺版)。
《石头的暑假》:2003年《收获》3期,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人民文学版),入选2003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山东文艺版)。
《化妆》:2003年《花城》5期,入选2003最佳小说选(花城文艺版、敦煌文艺版)。 《情感一种》(小说集):2000年对外翻译出版社
《你不留下陪我吗》(散文集):200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到远方去》(小说集):2001年花山文艺社
《既暧昧又温存》(散文集):2001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流年》(长篇):200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
《越来越遥远》(小说集):2003年新世界出版社
《拐弯的夏天》(长篇):200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注:因此书被提名2003年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
② 花城的文学作品
《花城》创刊以来,刊发过不少著名的文学作品,如:
遇罗锦,《春天的童话》
张洁,《祖母绿》
周梅森,《沉沦的土地》
吕新,《抚摸》
格非,《锦瑟》
顾城,《英儿》
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白银时代》
史铁生,《别人》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私人生活》
蒋韵,《栎树的囚徒》
东西,《耳光响亮》
徐小斌,《羽蛇》
阎连科,《日光流连》
莫言,《我们的七叔》
张梅,《破碎》
葛红兵,《我的N种生活》
李洱,《花腔》
毕飞宇,《青衣》
王祥夫,《上边》
韩东,《扎根》
王安忆,《世家》
苏童,《手》
魏微,《化妆》
李傻傻,《红X》
夏榆,《天黑黑》
等等众多佳作。
③ 关于作家的一些问题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铁岭清代小说家,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俯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俯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俯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续书。
④ 请喜欢诗歌、散文的各位来帮帮忙!我想知道散文《化妆》的有关问题!谢谢
魏微的《化妆》得了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大奖。其成功在于看到了他人所没看到的、想到了他人所没想到的。小说中“化妆”这一别出心裁的构想的价值在于它的新意。
⑤ 哪里有魏微的小说化妆
你可以网络一下
⑥ 春节回家从上海带什么礼物好
送城自隍庙梨膏糖比较好。
城隍庙梨膏糖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系采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现由豫园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专卖。
重不过二、三市两。用鲈鱼制作的名菜,有被誉为“东南佳味”的鲈鱼脍、鲈鱼羹等 。
⑦ 有有哪些化妆学校学完可以直接进剧组化妆的
老人伤心地说:"没办法,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看千古帝王,秦始皇因为能够包容更多的客卿,接纳李斯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谏言,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国、君临天下的皇帝;李世民因为能够包容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微,故有了"贞观之治"的盛唐。。而袁绍外宽内忌,不能任贤用能,最终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曹操。。他们的优势和资源大体相同,但由于气度和容量不同,产生了成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
⑧ 魏微是不是当代作家
是的,魏微,江苏人,广东省作协青年作家,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笔细腻深刻,挖掘人性入木三分,获鲁迅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译介海外。
《乔治和一本书》:1998年《小说界》5期,《七十年代以后小说选》(上海文艺2000年版),《一个人的排行榜》(春风文艺2003年版)
《在明孝陵乘凉》:1998年《北京文学》10期,《先锋小说20家·女作家卷》(昆仑出版社2000年版)
《储小宝》:2001年《人民文学》1期,入选《新华文摘》
《拐弯的夏天》:2002年《布老虎·中篇》(春、夏、秋卷),2003年《小说选刊·长篇增刊》
《我的年代》:2002年《青年文学》随笔专栏,部分篇目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
《大老郑的女人》:2003年《人民文学》4期,《小说选刊》5期,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辽宁人民版,漓江文艺版,长江文艺版)。
《石头的暑假》:2003年《收获》3期,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人民文学版),入选2003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山东文艺版)。
《化妆》:2003年《花城》5期,入选2003最佳小说选(花城文艺版、敦煌文艺版)。
⑨ 当代小说的评论
人文魅性与今日文学
施:现在文学界对今日文学及其生态有很多看法和说法,从人文角度看,当前的文学环境和文学生长确实整体上令人担忧。
孔:谈到今天的文学生态,褒者有,贬者有,骂者也有,确实是一个纷乱的局面。说多元不如说纷乱更为恰当。鱼目混珠,把文学的生命魅性降解为肉体的欲望者也多矣。批评的追捧,创作的标新立异,常常是偏离了文学的基本要求,这些确实是不尽如人意。目前这个局面是大河决堤之后水流到处漫溢的一种表现。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其中也有值得珍视的地方,关键问题是我们怎么具体来看,你不可能要求哪一个时期的文坛都是清一色的文学,文学当中有杂色,甚至非文学因素的介入都是可能的。而且更应该看到的是,我发现有些年轻一点的作家在人文自觉方面甚至超过了80年代中前期成名的一些作家,他们的创作正在昭示着一种新的文学反省和文学理解的生成。90年代以来,小说界基本上实现了对过去启蒙主义时期、政治革命历史时期形成的小说理念框架,特别是冲破那种由批判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所形成的这种僵化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束缚。而过去那种理念框架,是经过半个世纪多以来形成的,它要求文学的诉求与历史的理念同构,带有明确的工具主义的取向,而且宣传上赋予它一种本身的正义性,它和正义性一起出台,好像小说成了判断社会、判断历史和是非正误的标尺,成为批判丑恶和“倒退”的一个利器。其实这本身就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误解,我刚才说走出现实主义小说理念框架,并不是说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真正的现实主义并没有终结,有人认为这种现实主义已经失去了对当今社会的表现力,这是一种误解,其实现实主义的生命是永恒的,常在的,因为它关注人生人性生命的存在状态,关注生命与历史与自然的关系样态,关注生命悲剧。对历史、对悲剧的感受对现实主义文学来讲,就是以生命悲剧为起点的,即使是史诗性作品也不能偏离对这个原点的要求。真正动人的让人永远感动的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并不是首先悬起一把批判的利剑,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理念裁剪,而是表现生命存在的悲剧性现实,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震撼灵魂,正像我们读《红楼梦》读托尔斯泰的《复活》,这个效果是一样的。
施:它的内核主要就是人文性的人类关怀。确实如此,无论是前些年张炜的《九月寓言》、阿来的《尘埃落定》、李洱的《花腔》、范稳的《水乳大地》,还是近年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蒋韵的《隐秘盛开》、毕飞宇的《平原》、刘醒龙的《圣天门口》、铁凝的《笨花》、阎连科的《丁庄梦》、裘山山的《春草花开》、李锐的《太平风物》、范稳的《悲悯大地》等长篇佳作,就是在历史和现实层面上深深浸润着人文魅性的特征的。更年轻的作家作品比如魏微的《化妆》《异乡》、乔叶的《取暖》《解决》《锈锄头》等在人文魅性的自觉方面似乎更带有一种天然的文学本能。
孔:这是当前的小说希望所在,希望就在于年轻的作家开始突破既有的那种历史理念和小说的理念,达至一种与生命、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这种魅性关系的展示,甚至于对于这种不可知世界的一种心灵感受和与生命共在的一种气氛,能够启示你思考许多关于与终极目的对话的可能。更了不起的是,魅性中的进化与退化问题,不可知问题,宿命问题等等,在当前也得到了关注和富有艺术魅性的表现。遗憾的是,批评界跟不上创作界的这种体悟,缺乏自觉的认识,自认为自己走出了那种僵化现实主义的束缚,其实自身仍停留在那种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理念里面,仍然用那种僵化的现实主义理念,比方说批判力、明晰度,来强行解读当前作品,得出另外的评价甚至批评。目前批评与创作之间的脱离,应该给大家一种警醒了。
施:人文魅性具有无尽的可能性,既是内在的,又是浩瀚丰盛的,不仅让我们思考文学发展的得失,更可以给我们对文学的本质和源泉问题的思考,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