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大最恐怖的鸟

全球十大凶猛的鸟排行榜
1、金雕2、红尾鵟3、楔尾雕4、猎鹰5、非洲冕雕6、角雕7、雪鸮8、玉带海雕9、髯鹫10、猎隼
1、金雕
全长:76-102厘米翼展:2.3米体重:2-6.5千克金雕主要生活在北半球,这是一种很有名的大型猛禽,它的个头很庞大,世界十大猛禽中也有上榜,成年的金雕翅膀展开范围可以超过两米,它从外表上看就相当不好惹,是一种很强悍的鸟类。
2、红尾鵟
全长:45-56厘米翼展:114-133 厘米体重:0.69-1.3千克红尾鵟有着锋利的指甲,这是相当强悍的武器,让它们可以更快杀死猎物。它们主要吃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鸟类等等,在沙漠、草原等地区有所分布。
3、楔尾雕
全长:80-106厘米翼展:182-232厘米体重:2-4 千克(雄)3.1-5.3 千克(雌)楔尾雕和金雕一样都有着比较庞大的体型,这是澳洲最大的一种猛禽,爪子和啄都是强大的武器,它们平时喜欢单打独斗,也喜欢捕猎其他的鸟类当做食物来食用。
4、猎鹰
全长:60厘米翼展:46-48厘米猎鹰是相当危险的鸟类杀手,它们带有钩状的喙是相当厉害的,可以帮助它们更好撕裂猎物,它们具有一定攻击性,假如人们看到了最好远离。
5、非洲冕雕
全长:89-91厘米翼展:1.8-2.5米体重:4-5公斤非洲冕雕喜欢在林地落叶林当中生活,这是一种强大的鹰类,它们可以捕获包括猴子在内的一些哺乳动物作为食物。
6、角雕
全长:89-102厘米翼展:176-224厘米体重:4-4.8千克(雄)6-9千克(雌)全球十大凶猛的鸟排行榜之一角雕,它的头上长着两个冠,雄性和雌性长相区别挺明显的,这是一种鸟类的霸王,在鸟类界面称王称霸。
7、雪鸮
全长:50-71厘米雪鸮主要食物是啮齿动物、草原田鼠和老鼠等等,这种鸟类的视力不错,在空中捕猎的时候更好发现猎物,它的爪子很是锋利,具有强大的攻击性。
8、玉带海雕
全长:76-84厘米翼展:200-250厘米体重:2.1-3.7千克(雄)2-3.3千克(雌)玉带海雕不仅吃各种鱼类水禽,同时还吃各种动物的尸体。它的全身是棕黑色的,头部则是白色的,它有着犀利的眼睛,这让它更好寻找到猎物。
9、髯鹫
全长:1米翼展:3米髯鹫是一种生活在山区地带的鸟类,这种鸟类的身体长度可以达到一米以上,翅膀展开可以达到三米长,它们的上部分身体是褐色的,下半部分的身体是茶色的,头上带有一些黑白条纹,是一种比较危险的鸟类。
10、猎
全长:278-779毫米体重:0.5-1.2千克全球十大凶猛的鸟排行榜之一猎隼,这也是一种身体强大的鸟类,它的胸部相当厚实,身体整体颜色是浅褐色,它最强大的武器就是爪子和啄,在很多地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是一种凶猛的鸟类。

Ⅱ 最大最厉害的猛禽是什么

不死鸟--火凤凰

Ⅲ 大型猛禽有那些种类

  • 大型猛禽依次为:加州秃鹫、康多秃鹫、黑美秃鹫、王鹫、鵟雕、冕雕、黑栗雕、角雕、冠雕、红头美洲鹫、白头海雕、虎头海雕、吼海雕、金雕、楔尾雕、凤头鹰雕、食猿雕、新几内亚角雕、短趾雕、靴隼雕、非洲隼雕、冕鹰雕、猛雕、蛇鹫、头巾兀鹫、兀鹫、秃鹫、胡兀鹫、林雕、灰头渔雕。

详情请看该网站http://niaolei.org.cn/posts/3588

【猛禽简介】

  • 猛禽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涵盖了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种。猛禽包括鹰、雕、鵟、鸢、鹫、鹞、鹗、隼、鸮、鸺鹠等次级生态类群,均为掠食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猛禽个体数量较其他类群少,但是却处于食物链的顶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 一般地说猛禽类有两大类,一类是隼形类,如老鹰、秃鹫等,另一类是鸮形类,如猫头鹰等。猛禽是食肉类鸟类,一部分食腐。猛禽都有向下弯曲的钩形嘴,的足,除鹫类外大都有非常锋利的爪,它们有良好的视力,可以在很高或很远的地方发现地面上或水中的食物。全世界现生猛禽432种,其中隼形类有298种,鸮形类有134种。

Ⅳ 世界上最大的猛禽和最大的犬科动物是什么

康多兀鹫犬科动物最大的是狼。
狼 最大的犬科动物,体重20——90千克,性残忍,能食人畜,单独的一只狼,可能不是熊的对手,但只要3只,就可以从北美棕熊口中夺食,5只就可以把棕熊咬的满地打滚!狼经常成群结队的猎食,野牛,野猪等非常难对付的动物,其战斗力可见一斑,在中国,狼更是成群结队的袭击人畜,搞的牧场上鸡犬不宁.而且狼还非常的聪明,还会趁晚上人家睡熟,开门,开床然后跳进屋去将大人当场咬死,将小孩叼走,在野外还经常用爪搭在人的肩膀上,人只要一回头,立刻就咬会断喉咙而死.因此,很多人不得不饲养藏獒等猛犬用来抵御凶恶的狼!
顺便说明,藏獒的祖先是狼,所以不管它后来的体型是否有变化,都算是狼的后裔。

Ⅳ 如果所有动物在同一环境中生存那么:森蚺VS网纹蟒(单 )行军蚁vs杀人蜂(群)虎鲸vs抹香鲸(单或群)

森蚺VS网纹蟒:水蚺非常可怕,因为是世界上最大最强壮的蛇,网纹蟒只是长而已。
行军蚁vs杀人蜂:行军蚁胜算较大理由:行进中摧毁发现一切有生物,前提是杀人蜂来地面。这俩无可比性。
虎鲸vs抹香鲸:单的话虎鲸肯定不会跟比自己大几倍的对手搏杀,群的话有可能赢,但多数情况下虎鲸会结群袭击须鲸较温顺的鲸类。
尼罗鳄vs湾鳄:咸水鳄体型最大且凶猛,尼罗鳄是最强壮凶残的鳄类,虽然咸水鳄体型巨大,但是多捕食鱼类和小型哺乳类,尼罗鳄的猎物大多几百公斤。鳄鱼生性害怕比自己大的同类,所以就算尼罗鳄猛,也不敢动湾鳄吧。
金雕vs非洲冕雕:金雕个头大点,主要捕食鸟类,冕雕捕食猴子较多,一个南,一个北。
安第斯兀鹰vs食猿雕:兀鹫一般没有攻击力的,食猿雕体型彪悍强壮无比是大型猛禽。
孟加拉虎vs非洲狮:孟加拉虎体型仅次于东北虎,而且虎类个性独立刚强,全身几乎找不到脂肪,雄狮前爪强大,后肢力量不足。
大王乌贼vs大王酸浆鱿:大王酸浆鱿体形更大,近期才被发现,一般这种大乌贼的天敌就是抹香鲸!因为抹香鲸被誉为潜水之王。
群北极狼vs群非洲野狗:北极狼一般是一夫一妻制,跟几十只野狗群无可比性,要拿北美灰狼和非洲鬣狗比就难分胜负了。
科特迪亚大棕熊vs北极熊:都是体型最大的陆地食肉类,只有最强的个体,没有最强的品种。
虎鲸vs北极熊:如果同一环境,海里虎鲸,陆地熊,北极熊能杀死白鲸,虎鲸没听说。

Ⅵ 非洲人类化石有哪三大发现

在人类考古学的历史上,对欧洲和亚洲区域的考古活动最为频繁,收获也很多。但遗憾的是,在这些地区发掘出来的人类化石,存在许多断档的情况,这使进化论的正确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就在对进化论的质疑愈演愈烈的时候,从非洲传来了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其中有三大发现是震惊世界的,在其他地区也从未发现过。

1924年,南非的汤恩石灰岩采石场的工人在爆破时炸出了一个小孩的不完整的头骨化石,保存有部分颅骨、面骨、下颌骨和完整的脑模,颌骨上保存了全部乳齿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恒臼齿。这块头骨化石被命名为“汤恩幼儿”。

汤恩幼儿有许多似猿的性状,例如大脑容积约500毫升,比较小(与一个大的成年大猩猩的脑子一样大小),上下颌骨向前突出。同时,他又具有一些似人的性状,例如上下颌骨不像猿那样向前突出的厉害,颊齿咬合面平,犬齿小。最为重要的是,枕骨大孔(是头骨基部的开口,脊髓通过此孔进入脊柱)接近颅底中央,与人类相同。人类和猿类枕骨大孔位置上的差别反映了人类与猿类不同的行走姿势:人类两足行走,头平衡于脊柱的顶端;而猿类四足行走,头向前倾。因此,汤恩幼儿是两足行走的。其生活的时间估计为250万年前,当时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科化石。

汤恩幼儿在头骨眼窝的底部有一个小洞和几条锯齿状的裂缝,这是非洲冕雕“作案”的典型特征。据此有专家推测,当时的汤恩幼儿可能就是死于冕雕的袭击。

死于冕雕爪下的猎物遗骸有一些共同特征:头骨顶部凹陷有裂口,这是它的爪子抓出来的;旁边有锁眼状的伤口,这是它的尖嘴啄出来的;最具区别性的特征就是眼窝底部的小洞和裂纹,这是它在用爪子挖出幼儿的眼睛并用嘴啄食其脑子时留下的“罪证”。“汤恩幼儿”化石的最新发现与这项研究中所描述的情形几乎毫无二致。而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汤恩幼儿”是死在豹或者其他陆地猛兽的爪下。

“汤恩幼儿之死”谜团的破解,对于研究人类进化也有着重要意义,这说明人类当时的天敌不仅有走兽,还有飞禽。这个发现让人们了解到人类远祖时期的生活,他们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所害怕的动物……人类曾经被禽类所猎食,这推动了人类行为的改变。

专家们猜测:人类之所以要尝试直立行走,有一部分原因是想把自己的目标变小,好躲避大鸟们的视线,或扩大自己的视野,以便尽快发现来袭的敌人;而人类开始群居也可能与这些猛禽有关,因为它们总是习惯捕捉最弱小的猎物。人们聚集在一起时能够集中防范,更能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发现汤恩幼儿化石若干年之后,1974年从埃塞俄比亚阿法尔盆地又传出了令世界震动的消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化石被发现了。根据骨骼的形态分析,这是一位年仅20岁的女性,生活在距今330万年以前的时代,她是目前所知人类的最早祖先。为了庆祝这一发现,考察队当晚热播甲壳虫乐队的《钻石天空中的露西》,狂欢之后,这具化石被取名为“露西”。露西的完整性达到40%。在当时,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化石中还从来没发现过如此完整的。

330万年以前的露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她又为何在20岁时就早早死去呢?考古学家做出了有趣的猜想:330万年前的某个夏天,阿法盆地草木茂盛,这里有一片凉爽而潮湿的稀疏草原。不远处的火山在冒着滚滚浓烟。南方古猿露西眺望着太阳即将沉下去的方向,等待着孩子的归来。男人们用天然木棍猎取羚羊或者用捡来的石器切开其他动物的胸腔。

露西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在跟父亲打猎时不小心被猛兽吃掉了,剩下的一个孩子野性十足,总喜欢私自跑出去玩……露西也许过分担心她的孩子,就在她转身想回到洞穴的一刹那,失足落入水潭……她没办法从水中逃脱,她的四肢没那么强壮和灵巧。于是,露西就这样挣扎着沉入水中。

就这样,330多万年后的1974年,露西重见天日,不明不白地成为“人类的祖母”。

科学家经过复原测算,小巧玲珑的露西身高约1.2米,体重约40千克,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是会直立行走但不会制造工具的“前人”。从其脊椎骨的变形来判断,她已开始患有关节炎和其他一些骨骼病症。

知识点南方古猿阿法种

南方古猿最早的类型是阿法种南猿。除直立行走外,还带有较多的猿的特征。他们不能制造石器;脑容量较小,只有大约380-430立方厘米,有下巴突出的面部;牙齿虽似人型,但犬齿差别较大;体型要较人类大。他们被认为是后期纤细型南猿的祖先。

阿法南方古猿化石只在东非发现。除了坦桑尼亚拉多里是它的模式产地外,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亦有大量发现。非洲大地古老而神奇,露西的发现是空前的。但很快,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再次有了新的发现。

2000年10月,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发现了一具迄今为止最古老且保存非常完整的人科女童化石,被命名为“塞拉姆”。“塞拉姆”属于南方古猿,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的物种,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专家们戏称她是露西的女儿。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但有一点却众说纷纭,即它是否还保留着猿类爬行和在树上灵活穿梭的能力,如果失去了这些能力,就意味着南方古猿处在了人猿的分界线更靠近人的一边,将是证实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重要依据。根据目前的初步分析,虽然“塞拉姆”的下半身很接近人类,但她的上半身更像猿类:肩胛骨像大猩猩;颈部短而粗,像是类人猿;内耳槽类似于黑猩猩。而她的手指像黑猩猩的一样长而弯曲。主要研究者之一的弗雷德·斯普尔教授表示:还没有有力证据显示“塞拉姆”保留着爬行的能力。化石中非常罕见地保留了舌骨,这种舌骨也类似于黑猩猩。

虽然塞拉姆死亡时年仅3岁,但却已经具备了阿法南猿的特征。例如她的口鼻部突出、鼻骨窄等特征,与1924年南非出土的头骨化石“汤恩幼儿”非常相似。

专家对阿法南猿的行动模式很感兴趣,但过去出土的化石都令人困惑,因为他们的形态特征像是一个人与猿的拼接体,塞拉姆也一样。接近人类的下半身必然能够直立行走,但是接近猿的上半身是否也适应树上生活,这就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虽然阿法南猿的下半身已适应两足行走的行进模式,但他们的上半身仍然保留了许多原始特征,这些特征更适合树栖生活,例如长长的、弯曲的手指。争论的一方主张,阿法南猿完全在地面上生活,他们上半身适于树栖的特征,不过是树栖祖先遗传下来的进化包袱;另一方则反驳说,要是阿法南猿几十万年都摆脱不了那些显著特征,那么就表示那些树栖特征还很重要——换言之,阿法南猿还没有完全生活在地面上。

塞拉姆与其他阿法南猿一样,两腿适于行走,手指适于攀爬,而且其身体结构中许多特征都适合攀爬。也许当时这种人属族群就是既能在陆地上直立行走,又可以在树上攀爬的,是古猿从树栖到直立行走的过渡阶段。

汤恩幼儿、露西和塞拉姆化石的发现,为证明古猿从树栖到直立行走,再到进化成人,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些化石让学者们不禁浮想联翩,而我们也似乎能想象出古猿进化成人这一恢弘的历史画面。

Ⅶ 在远古时期人类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算是顶级猎食者吗

人们普遍认为,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类一直扮演着智能猎手的角色,能够捕获包括大型食肉动物在内的各类动物。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提出,生活在230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是天生具有本能杀人技能的猎人。然而,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提出,当人类祖先走出非洲丛林时,他们不是拿着长矛和飞镖的猎人,而是被猎杀的猎物。

野兽逼迫古人类进化

古代人类是猛兽和猛禽的猎物,这颠覆了人类直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狩猎能力的观念。人类祖先最初是丛林的牺牲品,经常被猛兽捕杀,但这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人类的智慧和社会合作已经进化为逃避捕食者而不是猎杀他们。科学家指出,处于猎物地位的人必须依靠智力和社交技能才能生存。被猎杀的危险给我们的祖先施加了合作和群居的压力.

Ⅷ 什么生物,曾是美洲草原霸主,可现在却被人类驯服

说起美洲大陆最为孤独的动物,就要提及美洲狮了。它们喜欢独自待在隐蔽的山谷丛林中,自娱自乐,不善合群。只有在一年中交配的季节,美洲狮才会成双成对生活在一起,时间也仅仅是两个星期。作为美洲金猫属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美洲狮的体长一般是1.38米,但尾巴的长度却可以达到80厘米。雄性的美洲狮体重可以达到100公斤,是雌性体重的一倍。曾经有记录到体型最大的美洲狮,重量达到了125.5公斤。

Ⅸ 非洲特有的动物

旧热带界或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包括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及阿拉伯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是面积最大的热带动物区系,而气候比新热带界和东洋界要干旱,以适应干湿交替气候的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也有一定面积的热带雨林。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原属于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后与北方大陆相连,而历史上撒哈拉沙漠与阿拉伯半岛曾经比较湿润,没有阻挡非洲与北方大陆的物种交流,这样非洲大陆的生物就除了包括冈瓦那类型和非洲土生类型以外又包括有大量的来自北方大陆的类型,不少北方类型在非洲形成了次生的演化中心,而冰期时北方大陆气候恶化,非洲就成了很多物种特别是大型动物的避难所,非洲现存的大型动物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旧热带界和古北界之间有很长的边界,有些旧热带界物种可以渗入古北界,但是由于这个边界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地带,阻碍了南北的动物交流,所以不如东洋界和古北界之间过渡地带的物种混杂和丰富,而现在古北界拥有的一些旧热带界物种可能不是通过沙漠渗入的结果而是史前时期古北界环境较好时物种的残遗或者是在沙漠形成之前物种交流的结果。旧热带界和东洋界基本上在陆地上并不直接交界,但两地自然条件类似,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交流,二者具有相当的一致性。马达加斯加岛比较早就和非洲大陆分离,岛上的动物和非洲大陆既有一定的渊源,又有很大的不同,而有些类型还与新热带界有一定的联系,常有人将其从旧热带界独立出来单置马达加斯加界。

旧热带界的大型哺乳动物远比他任何地区更加丰富,特别是有大量的热带稀树草原有蹄动物群。现存半数以上种类的有蹄类均分布于非洲,而现存有蹄类的最大一科牛科可以说是以非洲为分布中心,牛科中除了牛亚科、羊亚科和羚羊亚科见于其它地区以外,其它亚科均为非洲所特有。羚羊亚科的跳羚和各种瞪羚,狷羚亚科的牛羚等是非洲最常见的有蹄类,也可是说是世界现存数量最多的大型动物,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兽群。长颈鹿科(左上 )和河马科在历史上也曾经分布到别的地区,而现在是非洲特有的偶蹄目成员,也是非洲的象征之一。而其它大陆常见的鹿科这个有蹄类的第二大科,却并不出现于旧热带界。旧热带界的奇蹄目包括犀科和马科,其中普通斑马(右上)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数量尚多的野生奇蹄目成员,而其他奇蹄目成员均数量稀少,尤其是犀科的成员,是著名的濒危物种。旧热带界哺乳动物的特有目数量超过任何其它地区,现存的特有目有管齿目、象鼩目和蹄兔目三个目,均是些外形有点奇特的动物。管齿目即土豚(左中下),是一类相貌非常奇特的动物,以白蚁为主食。非洲还有另外一类食蚁的动物,即鳞甲目,也就是穿山甲,这是和东洋界共有的类型。象鼩目原本被置于食虫目,但后来认为和兔形目、啮齿目的亲缘关系可能更加接近。蹄兔目形状似兔,但却和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蹄兔、象、海牛和非洲史前特有的重脚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的最早代表都是在埃及发现的,后来蹄兔、象和海牛到达了世界其它地区。蹄兔现在的种类不多,都是小型动物,但史前时期曾经非常繁盛,是非洲史前时期的主要小型有蹄类,分布比现在广泛,而曾经拥有一些体型较大的成员,其中不少类型的外形和现在的蹄兔有很大差异。蹄兔体形巨大的近亲非洲象(左中上)可以说是非洲最著名的动物之一,这种陆地上现存体形最大的动物对非洲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可惜因为人类的偷猎活动而日益稀有。旧热带界的食肉目也非常有名,不仅种类多,也拥有一些著名的大型种类。非洲最著名的猛兽当属有百兽之王之称的狮子(右中),狮子并非非洲的特产,现在在东洋界也有少量分布,但绝大多数都在非洲。非洲的另一种著名猛兽猎豹也并非非洲所特有,但同样是以非洲为主要分布区。非洲其它比较有名的猫科动物还有豹、狞猫和薮猫等。鬣狗科基本上是非洲的特有科,现在除了缟鬣狗也可见于亚洲,其它的均只限于非洲。灵猫科是非洲食肉目的最大一科,其中獴类的种类特别丰富。灵猫科也是马达加斯加岛仅有的食肉目,在马达加斯加岛灵猫类和獴类均有,而所有种类均为特有。犬科种类也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非洲野犬,这种群体捕猎的动物可以和任何其它猛兽匹敌。其它有特色的犬科动物包括大耳狐等。鼬科是食肉目的大科,在旧热带界种类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和响蜜鴷合作攻击蜂巢的蜜獾(右下)。响蜜鴷发现蜂巢后蜜獾则负责捣毁。除了有蹄类和食肉目之外,灵长目也是非洲最吸引人的动物,非洲是灵长目的演化中心,从最原始的原猴亚目到最先进的猿类都能见到,并且可能是人类的发源地。非洲的原猴亚目包括非洲大陆的懒猴下目和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下目,其中懒猴下目为旧热带界和东洋界共有,而狐猴下目为马达加斯加岛的特产。狐猴下目是马达加斯加岛仅有的灵长目,也是岛上最繁盛的哺乳动物。非洲的猴科成员中猴亚科种类较多而疣猴亚科种类较少。猴亚科的长尾猴类是非洲种类最多,最常见的灵长类,但猴亚科的各种狒狒才是非洲最著名的猴子,狒狒中也包括了体型最大的猴子。非洲可能是人类的发源地,现存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也分布于非洲,即大猩猩、黑猩猩(左下)和倭黑猩猩,这些人类的近亲现在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非洲食虫目的种类比其它地区都丰富,也最具多样性,其中有不少特有的类型。金鼹总科是旧热带界所特有,外形习性似鼹鼠,但亲缘关系并不近,而真正的鼹鼠并不出现于旧热带界。在马达加斯加岛的食虫目都属于马岛猬科,这是一类最原始食虫目,种类繁多,也非常多样,有些类似刺猬,有些类似鼩鼱,还有些水栖和穴居。马岛猬的近亲是非洲中部特有的獭鼩,獭鼩为水栖食虫目,外形很象水獭。非洲的鼩鼱和刺猬种类也不少,其中白齿鼩的种类有其丰富。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岛和其它旧大陆热带地区一样,既有大蝙蝠亚目又有小蝙蝠亚目,非洲的蝙蝠种类较多,马达加斯加岛则种类较少,但有特有的吸盘足蝠科。非洲的啮齿目非常丰富,这里可能是豪猪亚目的发源地,虽然现在旧热带界的豪猪亚目不及新热带界丰富,但仍然算是第二个分布中心,而其它地区很少能见到豪猪亚目的成员。非洲的松鼠亚目有一些特有的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跳兔和鳞尾鼯鼠,跳兔体型似跳鼠而要大很多,在非洲比较常见。非洲没有真正的鼯鼠,而鳞尾鼯鼠就起到了鼯鼠的生态地位。非洲的鼠亚目以鼠科为主,另有沙鼠和笔尾睡鼠等。马达加斯加岛的啮齿类种类很少,只有几种马岛鼠,但是非常多样,有树栖也有陆栖,还有跳跃行走的成员,其食性也从植物到昆虫均有。

旧热带界的鸟类与东洋界有很大的相似性,双方共有很多类群,非洲特有的类型也有不少,此外,这里也是很多古北界候鸟的越冬地。马达加斯加岛的鸟种和非洲大陆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作为热带地区的大岛,马达加斯加岛的鸟种是非常贫乏的,但是特有程度很高。旧热带界的鸣禽中以种子为食的鸟类从种类和数量上均非常丰富。这些食种子鸟中最著名的是各种织布鸟和维达鸟,织布鸟中的红嘴奎利亚雀(左上)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另有些织布鸟可以修建宏伟的群巢。维达鸟和杜鹃一样有巢寄生的现象,有些种类有很长的尾羽。其它比较有特色的鸣禽有百灵、伯劳和扇尾莺等,其中伯劳中除了典型的伯劳外,还有非洲特有的丛林伯劳类和盔鵙类。马达加斯加岛的雀型目鸟类种类不多,但是有钩嘴鵙科和裸眉鸫科两个特有科,这两科鸟类种类不多,但是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太阳鸟科是和东洋界共有的科,它们中有不少以花蜜为食,此外在南非还有两种食蜜鸟,共同占据新热带界蜂鸟的生态地位。非洲的攀禽中以佛法僧目最具代表性,其中林戴胜科为非洲大陆特有,地三宝鸟科和娟鴗科为马达加斯加岛特产。佛法僧科、犀鸟科和蜂虎科虽然不是非洲特有,但是在非洲的种类特别丰富,其中非洲除了树栖犀鸟之外还有独特的地犀鸟。鼠鸟目是非洲特有的目,这也是除了走禽类以外唯一分布范围限于一个大陆的鸟类的目。旧热带界的鹃型目中蕉鹃科是非洲大陆所特有,而杜鹃科的马岛鹃亚科是马达加斯加岛的特产,这两类攀禽均是非常美丽的鸟类。旧热带界的鹳形目和鹤形目很有特色,其中鹳形目的锤头鹳科和鲸头鹳科均为非洲大陆特有,这两个科均只有单一的种,其中鲸头鹳(右上)是现存鸟类中头部比例最大的成员。鹤形目拟鹑科为马达加斯加岛特有,鸨科的绝大多数种类也限于非洲,其中包括体形最大的飞禽,鹤科虽然不及亚洲种类丰富,但是拥有更多的属,其中最著名的是独特的冕鹤。就热带界的鸡形目鸟类有雉科和珠鸡科,雉科主要是各种鹑类,仅刚果孔雀属于雉类,与亚洲的孔雀有一定联系,这也是仅有的分布于亚洲以外的雉类。珠鸡科是旧热带界的特产,是非洲很常见的鸟类。非洲的猛禽很有名,其中鹭鹰科(蛇鹫科,秘书鸟科)为非洲特产,也是非洲的代表性鸟类之一,仅鹭鹰一种(右下)。捕食性猛禽中盛产一些强有力的大型种类,比如猛雕、冕雕和草原雕等。各种兀鹫也是非洲的代表性鸟类,在非洲的食物链中起到重要作用。非洲的走禽虽然仅存鸵鸟(左下)一种,但因为是现存体形最大的鸟类所以是最有名的走禽,也是非洲最有名的鸟类之一。在几百年前,马达加斯加岛则生存着一类比鸵鸟体形更大的隆鸟,隆鸟的卵也是已知最大的卵。

旧热带界的蜥蜴中以避役最为有名,它们除了善于变换身体的颜色外,还有能分别看不同方向的眼睛,长长的有粘性的舌头。避役除少数见于欧洲和南亚之外,多限于就热带界,其中马达加斯加岛最为丰富。旧热带界的蜥蜴中有特有的板蜥和环尾蜥类,种类不多,但是也很有特色,身上有厚重的装甲。马达加斯加岛还特有盾尾蜥类,盾尾蜥属于美洲鬣蜥类,它们的近亲要在遥远的新热带界找到,而邻近的非洲大陆却找不到,而非洲大陆可见的鬣蜥类却不出限于马达加斯加岛。非洲的蛇类中无毒蛇和毒蛇都包括一些著名的种类,并且有些特有的类群。非洲岩蟒是非洲最大的蛇类,虽然体型不及东洋界的网蟒和新热带界的森蚺,但仍属于巨型蛇类之列,可以捕食羚羊这样的较大型动物。马达加斯加没有蟒亚科的蛇类,却有蚺亚科的蛇类,和新热带界的蚺蛇关系非常密切,蚺和盾尾蜥一样表示马达加斯加岛曾经和新热带界有过一定的联系。世界上的游蛇科大多数是无毒或者微毒的,而非洲则有仅有的几种剧毒的游蛇。穴蝰(左图)是非洲及附近地区特有的毒蛇,与游蛇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非洲的眼镜蛇科最著名的有各种曼巴蛇和眼镜蛇,其中黑曼巴蛇是攻击速度最快的毒蛇。蝰蛇科以加蓬咝蝰最为著名,这种大型毒蛇也是毒牙最长的毒蛇,和黑曼巴蛇同为最危险的蛇类。而马达加斯加岛则没有毒蛇,只有无毒蛇。非洲的鳄类种类不多,仅有鳄亚科的几种,但有些很有特色的种类,如尼罗鳄是著名的大型凶猛鳄类,而非洲侏鳄(右图)则是鳄亚科体型最小的成员。非洲的龟类中侧颈龟亚目和曲颈龟亚目的成员均有,侧颈龟亚目为侧颈龟科,为旧热带姐和新热带界所共有,曲颈龟亚目中最著名的是陆龟科,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以及一些印度洋的岛屿均有些著名的陆龟,其中包括陆地上体形最大的象龟。

旧热带界的两栖动物中包括无足目和无尾目。无足目中主要是些比较进步的蚓螈,包括特有的蠕蚓科和分布比较广泛的真蚓科成员。无尾目的多样性仅次于新热带界,这些无尾类中有些和新热带界、澳洲界这些南方动物区系有一定联系,有些和东洋界共有,还有一些非洲特有的类型。爪蟾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成员,和新热带界的负子蟾有亲缘关系。旧大陆无尾目的两个大科蛙科和蟾蜍科在非洲都比较繁盛,其中蛙科的巨蛙(右图)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无尾类。蛙科在马达加斯加岛也有分布,但是蟾蜍科不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无尾目的另外一个大科姬蛙科在旧热带界也非常繁盛,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为优势科,很多姬蛙生活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如短头蛙,平时很难见到,只在短暂的降雨期开始活跃。树蛙科为东洋界和旧热带界共有,习性接近繁盛于新热带界的雨蛙科,但亲缘关系接近蛙科。非洲还有另一类近似的非洲树蛙科,种类比较多,为旧热带界所特有。旧热带界还有另外几个特有的科,它们中包括可能和澳洲界的龟蟾有一定关系的塞舌蛙科和沼蟾科,和蛙科关系密切的节蛙科。

旧热带界的鱼类和东洋界与新热带界均有一定的联系,有不少共有的类群。旧热带界和东洋界共有的类型包括鲤形目和攀鲈科等,和新热带界共有的类型包括肺鱼(左图)、鲑鲤目和丽鱼科、鳉科等。非洲是肺鱼种类最多的地区,有3~4种,而南美洲和澳洲均只有一种,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亲缘关系比较近,均有两个肺,而和只有一个肺的澳洲肺鱼亲缘关系比较远。非洲还有一些特有的鱼类,如多鳍鱼目(右图),这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原始硬骨鱼类,与其它的硬骨鱼类亲缘关系均很远。马达加斯加岛缺少淡水鱼类,与新热带界南部和澳洲界一样,马达加斯加岛的多数淡水鱼原本是海洋鱼类。

由于比新热带界和东洋界干燥,旧热带界的无脊椎动物特别是适合热带雨林的种类不及新热带界和东洋界丰富,比如蝴蝶的种类就远不及新热带界和东洋界丰富。非洲有些无脊椎动物的名声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一些大型的蝎子和大型甲虫等。

Ⅹ 空中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

体型最大的是南美冕雕,分布最广的是金雕,速度最快的是游隼,一般认为猛禽都挺凶猛的

补充一下,楼上说错了,隼一般都比所谓鹰体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