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练成教父这样的气质

这不是练的,大场面经历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属于自己应有的气质

⑵ 这位老大是谁感觉好有气质

教父三部曲,第二代教父麦克.柯里昂。

⑶ 《教父》三部曲为何被评为“史诗级”的黑帮电影

教父作为男人的奋斗史,作为理解人性的绝好透析,作为对精湛演技的完美展现,电影的艺术成就也极其的高。构图的巧妙设计,阴暗的色调衬托每个人的内心。可以说魅力、冷静、理性、担当、沉稳、有原则是电影中所描述的教父必备的品质。

马龙·白兰度饰演的韦多.柯里昂赋予了教父独特而神秘的气质,散发着让人无法拒绝的威严与亲切,他掌握着权力和财富,讲究信义,许多人寻求他的帮助。教父相信友谊是交换出来的,尽管家族的生意都是赤裸裸的交易。如何闯出自己的事业,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电影中表现得丰富多彩。

《教父》1973年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2007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名”。

(3)气质教父扩展阅读

《教父》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维托·科莱昂的原型是被称为“黑帮总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是纽约黑手党的成员,小说中的一些黑手党行动也源于两人制造的真实事件。

《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虽然影片的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是导演科波拉却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展现了高超的专业技巧(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评)。

《教父》有多处极其经典的镜头运用,影片结尾处,景深镜头的运用也堪称经典,凯站在近景,远远看着迈克尔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礼,之后门缓缓关上,象征意味十足。影片的打光是极为革命性的,殡仪馆一段,是这种黑白对比光最为强烈的一幕,教父从黑影中走出来,阴影的处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托了这一桥段的悲伤情绪(《南方周末》评)

⑷ 你对著名电影→教父,(共3部)是怎么评价的

关于《教父》的21点回忆

听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看《教父》看到第十遍的时候承认,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样的天才看了十遍就下了这样的定论,而我这样的庸才只看了一遍就完全被震撼了。不过我又看了将近五十遍,包括后边的两个续集,细算一下等于我花了五百个小时去看同一部电影,我没觉得疯狂和奢侈。即便看了很多遍,每次我都一样的投入,总是告诉自己:只看半小时,只看这一段,但不知不觉又看到了结尾。经常看到有评论说,《教父》第三集和前两集不相配,水平欠缺。我不喜欢看那些影评人的评论,他们只是把电影当做职业,我难以相信一个为了赶稿而看片的人能真正的读懂一部电影。所以对于我来说,《教父》就是我的最爱,我给三集都打十分。现在,我把我最喜欢的教父说来和你分享。

1. 开场的书房一段戏被称为影史最伟大的十个开场之一,但我倒觉得这一组镜头在近十个小时的电影里,只是一般稍好的水平。不过从这里我开始喜欢上汤姆TomHagen ,他可是我在这部史诗里最欣赏的一个角色,因为我认为他身上具有一个普通男人最有 价值的两种素质:冷静和忠诚。这和天赋无关,和地位无关,任何一个男人都应有这样的素质,他比任何人做的都好。说到书房的这场戏,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起身的时候,他放下那只举世闻名的猫,以一个很cool的姿势站了起来,打算告诉殡仪馆的老板什么是友谊,也就是说屋子里的四个人有三个都站了起来,此时我往往会注意汤姆,他非常优雅的放下酒杯,standing,walking slowly,步伐迷人。好象类似的场合我可没有这么识趣,会傻乎乎的坐在那里。

2.接下来是婚礼。我有一个疑问,三集《教父》的开头都有意大利人狂欢的场景,第一次是康妮的婚礼,第二次是迈克向教育基金捐款,第三次是迈克接受教会的奖励。难道科波拉想为自己的经典作品贴上一个标签?第四集开头是什么?文森特的婚礼?

3. 和索龙多的谈判中桑尼插了半句话,当然是因为教父打断了他,可遗憾的是索龙多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我一直认为是他这句话,他这半句话为教父招来了杀身之祸。如果科里昂家族里没有人支持贩毒,恐怕杀了教父也没用,何况他还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就凭桑尼的这半句话,索龙多听到了桑尼的合作倾向,于是他决定干掉教父,那样将由长子桑尼接管家族生意,他们就有可能合作了。后来教父教训了儿子:Never tell anybody outside the family what you are thinking again。相似的是在第三集里迈克用类似的话教训了文森特:Never let anyone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4. 阿尔·帕西诺(Al Pacino)接受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时候,有一个让我很激动的场面,颁奖嘉宾凯文·斯派西(Kevin Spacey)带领全体观众一起高喊阿尔的名字,然后在众人“AlPacino!”的欢呼声中,凯文又和大家重温了阿尔的很多精彩表演,但得到最高评价的是两个经典场景,第一个是《闻香识女人》里那段探戈,第二个就是迈克在刺杀索龙多和警察局长前那三十秒的表演,据说试镜的时候他就是靠这一段征服了派拉蒙的老板。而那三十秒也让我很着迷,看了很多遍也学不来的。

5.桑尼死后,教父把他的尸体带到了殡仪馆,让老板来为之整理遗容。似乎教父的地位不容许他在别人的面前显露出一丝的软弱,在这场戏之前还不太容易看到教父对于失去儿子的真正反应。他在殡仪馆哭了,马龙·白兰度在这里的表演体现了他演技之神的价值,我能感受到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最真挚最深沉的爱,那爱打动了我。我想那一刻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即便是一位高高在上的big shot,也实在是太痛苦,太难承受了。

6.为了让迈克能平安的回来,教父组织了五大家族的一次会议,主题是和谈。曾有人这样评价白兰度的表演:如果你想知道‘老奸巨滑’的最高境界,那来看这一段。此时他已经有收拾五大家族首领的计划了,但还需要一个导演,就是迈克,此外他还需要暂时的稳定,所以有了这次会议,结果他也做到了。他的有让迈克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这一切。

7. 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三部:《教父》、《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现代启示录》。而他最招牌的剪切也都出现在这几部电影中,我还是更偏爱迈克处理五大家族首领的这一部分,暗杀和洗礼的穿插进行。“Michael,do you believe in God?”,“I do.”你觉得他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上帝?我看是,至少那天他的手下们会这样认为。辛德勒告诉德国军官:当你能够杀人时候却放他一条生路,这才能证明你的权力。但在这里迈克证明自己绝对权力的手段是:杀掉别人认为你无法杀掉的人。

8. 卡洛出卖了自己的朋友,也是自己妻子的哥哥,所以迈克是不会放过他的。在卡洛的家里他用自己那逼人的威慑很轻松的让卡洛招了供。记得他怎么说的吗?“卡洛,别告诉我你是无辜的,因为那会是对我智力的一种侮辱,我会很生气。”我想如果牛津词典找不到对cool的合适解释,可以考虑把这一段加上。

9. 其实凯伊看了报纸之后已经怀疑迈克的所作所为了,但她还是希望从丈夫的 嘴里得到确认,因为她相信他不会骗她。而迈克本不想说,可伊逼得太紧,所以他决定撒一个慌。坦白的说,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在心里暗自祈祷,希望迈克骗一次自己心爱的女人,这并不会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随后凯伊相信了他,打算去为他倒杯茶,这时迈克开始接受手下的致敬,艾尔很有意味的关上了门。请留意黛安·基顿的表情,你说她在想什么?

10. 在看《教父续集》的时候,我一直很惊叹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 )对马龙·白兰度的模仿,很多姿势都是相当惟妙惟肖的。而这一集里阿尔·帕西诺就更令人兴奋了。他那冷冷的眼神使你很难把注意力从他身上挪开。我很为他不平的是,演了三集《教父》却没能得一座奥斯卡奖,哪怕是第一集的配角。估计看的太多,评委们把阿尔当成了本色演出。

11. 迈克在经历了袭击之后,决定把家族的管理全都交给汤姆,独自去调查谁是内线。他告诉汤姆:我们的兄弟其实都是生意人,他们的忠诚都是建立在钱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人,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家族这个概念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最能感到安全感的一个人群。可迈克做梦也没有想到是自己的亲哥哥把敌人带进了他的宅院。

12. 记得佛雷多是怎么说漏嘴的吧?他一到交际场合就会忘乎所以,很快让迈克知道了他和海门罗斯的关系。当时,迈克就站在他的身后,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只等他的话证实自己的怀疑。此后他在舞会上找到了自己的哥哥,狠狠的吻在他的嘴上(你还见过这样的cool的吻吗?),他还能怎么表达自己无奈又失望的感情呢,“我知道是你了,我知道是你了,你伤透了我的心!”

13. 在讨论如何处理海门罗斯的时候,汤姆反对冒险,而迈克却决定立刻解决敌人,不给他以喘息的机会。“If anything in this life is certain, if history has taug ht us anything,it’s that you can kill anyone.”这句话的确是一个黑帮老大才有权力说的话,够蛮横,够气魄。而他的决断成功的除掉了一个劲敌,但也牺牲了三大心腹中的一个,洛可。

14. Frankie本是迈克的人,由于海门罗斯的挑拨才公开反对迈克的,所以当他明白真相后放弃了对迈克的指证。可惜行有行规的,事情不会这样结束,汤姆和弗兰基进行了一段谈话来解决问题,那真是一次默契的对话: Tom: 如果反对罗马国王的长老失败了,他还有一次活命机会,… Frankie: 那是有钱人,小人物可不行,小人物会被清除干净,除非他自行了断 ,才可 保全家族的财富,使家人得到妥善的安排。 Tom: 那真是一个好机会,好交易。 Frankie: 然后他回到家里,坐在热水里,切开手腕,流血至死。 Tom: 你会没事的,Frankie,一切都会没事的。 Frankie: 谢谢,Tom,谢谢。 随后,弗兰基像他自己说的,用最悲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保住自己的家族 。

15. 第二集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家族场面,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等着父亲回来切蛋糕,共庆生日。那温暖的家庭氛围让我羡慕不已:桑尼在迈克头上的一吻,佛雷多对弟弟简单的祝贺,还有桑尼和汤姆的嬉闹,只是没有看到父亲的出场。据说,科波拉打算让白兰度来客串一个镜头的,可该死的制片方由于和白兰度有矛盾拒绝了这个请求。他们不知道他们可能错过了一个最伟大的结尾,由于白兰度的缺席,这个结尾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16. 科波拉起用自己的女儿索非亚(Sophia Coppola)出演迈克的女儿一角被认为是他最大的败笔。可我看来倒也不至于太差,毕竟和她演对手戏的人都是影帝影后级别的大腕,能有这样的表演已经很不错了。她和安迪·加西亚(Andi Garcia)之间还是能擦出火花的,尽管加西亚的演出超出了他不少。

17. 迈克接受教会的嘉奖,在照完全家福之后还切了蛋糕,很漂亮很气派的大蛋糕。记得是谁送的吗?恩佐。就是那个在第一集里要被美国政府遣送回意大利,却和老板的女儿相爱的那个意大利小伙子。为了把他留在美国和女儿完婚,他的岳父只得去求教父帮忙,第一集后来没有交代,到了这里我们才又有了他的消息。

18. Fonda家族也算是好莱坞的演艺世家了,布里吉特.方达(Bridget Fonda)在第三集里也惊艳了一小把,被文森特骗上了床。由于家庭背景,她的气质确实与众不同,加上傲人的身材,成为第三集里的一个小小的亮点。我认为,即便在这种史诗中演一个小角色也比在《龙之吻》这种烂片中演个主角强百倍。

19. 乔伊·萨沙对委员们的大屠杀是我很钟爱的一场戏,我个人把这次的直升机袭击和迈克·曼《盗火线》里的银行大战、吴宇森《喋血双雄》中的教堂决战并列为三场最伟大的枪战(或许我看的太少了,不过这三种风格的确普及得很广)。

20. 迈克因为下令处决自己的哥哥佛雷多而产生的自责和内疚在他的老年变的更加剧烈,那本就是一个很难下定的决心,他最后一次拥抱哥哥时对手下使的那个眼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看到他中风时大喊“Fredo”,我几乎哭了出来,那是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还带着绝望般的忏悔。电影的后一半他真的有机会在上帝面前告解,他在神父的善导下反思自己,当他哭着说他杀了自己母亲的儿子时,连神父都停顿了一下。的确,这实在是太深重了,这样的罪责已经压了迈克几近一生。

21. 艾尔(Al Neri)是迈克的贴身保镖,他在三集《教父》中都露了面,这可是一个难得的荣耀。由于我对忠诚的迷恋,使我对艾尔的好感由来已久。第一集里他露面很晚,但他完成了迈克的大清洗计划中最重要的一击,是他结果了巴奇尼。年轻的他身手敏捷,枪法如神。到了第二集里,他已经是迈克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可惜才两年他就胖了不少,肚子明显大了一圈,想来不是导演的安排。最后一集里他派人帮助文森特除掉了乔伊· 萨沙,结尾又在罗马教堂亲自出手。让我高兴的是,他减肥很成功,简直比第一集里还要苗条。
《教父》里的故事太多了,我还有很多想说却说不完的话。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部最钟爱的电影,一部最贴近你的心的电影,只不过因为大家的经历和背景,才会有或大或小的差距。如果你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那你就有可能被《追忆似水年华》里那张小小的借书卡感动;如果你正处于绝望的谷底,那你一定很想和杜弗瑞一起在肖申克的墙外为希望和自由大喊;如果你在和你的爱人斤斤计较,那你可能会容易理解卡洛和多明妮克的平等之争,会被多明妮克那深情的手势感动。因为这些我们会庆幸电影的存在,我们热爱电影。因为太爱《教父》,我放弃了看原著小说的机会,我不在乎她怎么来的,我只爱她现在的样子。

⑸ 怎么评价教父第一部

一个家族,两代命运

在格局动荡的四十年代的美国,柯里昂家族是平民的保护神,更是黑手党的首领。可“教父”柯里昂拒绝了与索洛索在毒品买卖上的合作,因此柯里昂家族成员先后被迫害。

直到“教父”柯里昂其中一个儿子麦克站了出来,为家庭成员复仇并成功带领家族走出困境。

⑹ 为什么我只喜欢他教父里的造型和气质.其他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这就是他的谈判技巧。他是一手回拿马丁尼,答一手拿屠刀的优雅绅士;是谈着肮脏买卖,穿着高贵西装的职业刽子手;他只需要一个手势,便可以让别人身家难保;也只需一个微笑便足以将干戈化成玉帛。他们是令...

⑺ 经典黑帮电影《教父》,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否有一点失实

我猜,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也没预料到,一部1972年的电影,在45年后,仍然能给世人带来影响力。

看完第一遍,我就理解了大众对它的评价,为什么说教父是男人的圣经?甚至有人把它当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我们的正义和戒律,是黑手党内部的底线与守则。

老教父的正直和公平,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黑社会里的一股清流,这才是整部电影的关键点,也是一切矛盾的激发点。

有些人错以为,教父是一部纪录片,认为它没有感情。

但是,男人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深沉。他没有绚丽的朝阳,他有的只是真实,就是脚踏实地。

教父的本质是一个老男人和他的天下的故事。

所谓天下其实就是自我,就是男人的内心的样子,这里蕴含着他自身独特的感受,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独特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但是,与此同时,天下也是一个男人的家、一片领地、也是一个他所建立的国度吧。

⑻ 为什么提到教父,更多的人想到的都是马龙白兰度,而不是艾尔帕西诺

因为 第一部最经典 马龙白兰度又是殿堂级的演员 而且个人感觉 他饰演的第一专代教父是最符合我心目中形象的属 气质 谈吐 简直天生就是教父 同时 我也认为阿尔帕西诺很成功 教父是他成长的起点 都是我恨喜欢的演员

复制一段 白兰度 开创了 方法论演技
如果没有白兰度,《教父》不会像如今这么经典,电影表演艺术不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而许多名字,如詹姆斯·迪恩,帕西诺,德尼罗,尼科尔森,斯特里普,西恩·潘也极有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为大家所知晓,所以白兰度的”演技之神“的绰号当之无愧

⑼ 教父为什么有魅力

气质:有上流贵族的修养,风度。说话彬彬有礼,处世得体大方。熟知一切社版交礼仪并应用圆滑熟权练。他们从心底里流露出自信。

能力: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注重理性,做事有条理。
管理一个庞大的家族却游刃有余,不会出一点差错,即使有底下人犯错,也不会牵扯到自己。极其聪明而危险的犯罪分子。

等等

⑽ 教父,谁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在《教父》这部电影面前,我不得不怀疑自己的鉴赏能力。因为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给我的最深印象似乎是情节繁冗——电影耗时长、出场人物多,自己恰恰对其背景又缺乏理解,简直令人看得疲劳。再饱受大片刺激的刺激后,还真很难耐下性子突然去接受这样一部所谓的经典。重看《教父》的打算早已萌生,却总担心静不下心来走一次那3个多小时的流程,所以一直不敢轻易重温。对于情节,我早已不存在好奇,因为三部《教父》都领教了,还能留下多少悬念。所以这次重温是纯粹的欣赏,感到自己要好好审视一下教父的出众之处,再次仔细看看大师马龙·白兰度、埃尔·帕西诺的表演。

浪漫主义黑帮史诗——《教父》

这个“浪漫主义”头衔我之前很难理解,至少电影中的仇杀和血腥场景也没少出现。在这种浪漫与写实之间,自己也本不了解其界定的出发点。后来,马丁·斯克塞斯的《Good Fellow》给了我一个鲜明的比对。《Good Fellow》告诉我,现实中的黑帮其实是十分粗鄙的,而这种东西拍成电影简直让我看不下去。反观《教父》,它是装点得如此富丽堂皇的电影。在片中,维托·科里昂实际是黑帮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这个身份,而且这绝不单单是名号上的区别。我相信电影所要描写的不再是那种寻衅滋事的黑帮组织的杀戮和战争游戏,而转向了科里昂家族的人物命运这个话题。他们如同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个阶层在新生都市的纷乱逐鹿中产生(如同《纽约黑帮》所描述的背景)。作为后来的幸存者掌握了强大的权势和财力,触手伸及各方各面,甚至还能充当平民的保护神,看似强大无比。但实际上,家族的生存始终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他们不仅要参与黑帮间的明争暗斗,在从社会的黑暗代表努力转向社会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时代的发展中举步维艰。这就像一场不可逆转的悲剧,无数的枪杀洗底,甚至包括对自己的亲友手下,让人简直有些麻木了,这场悲剧就是从《教父》第一部开始。马里奥·皮左和科波拉的对一切的诠释是戏剧化的,在科里昂家族的经营中,产生了激烈的叛乱挣扎,涉及政府、亲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细腻的感情戏成分,取材对一部电影来说太宏大了。对比其它的黑帮题材,别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块题材来拍一部电影,而《教父》这个题材如果引申出去,却完全可以超越“黑帮”这个主题,映射到更广的方面。

一部心灵史诗———《教父》中的人物

这又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评语。《教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马龙·白兰度演绎的维托·科里昂。之前看这部时,电影我对马龙·白兰度缺乏了解,只觉这个维托·科里昂很有特色的表演。后来,电影《现代启示录》却使我惊奇发现,白兰度的两次表演竟然犹如变身,原来白兰度并不是本身就看起来是那样。那他又怎么会想到在演教父时,把下颚弄得像塞棉花,用沙哑沉稳的配音,连姿态也处理得绝妙,细品他的表演还真是觉得高山仰止。更绝妙的是,在第二部中还能找到生性沉稳的德尼罗做对应就。在我看来,维托·可里昂在电影中是塑造成近似神的人物。他眼光锐利,处事不失大气。而同样拥有智慧的第二代教父————麦克·可里昂(by Al·Paccino)却总是过于太锋芒。不可否认,两代教父同样睿智,但维托在做重大决定时会选择温和的手法,他愿意放弃纽约的势力来谋求帮派间的和解,保全家人的性命。在维托这种气派面前,我要开始同情麦克。他承担其家庭事业首先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一旦陷入这份事业后,却简直无法自拔。麦克是悲剧的最大承担着,他毫不留情地洗底手下和亲信,铲除一切威胁势力,而且很难说这种激进的做法不明智,因为这往往是维持家族事业所必需的,就在那种被判频繁到疯狂的境地。然而背起这个包袱也意味着其它方面惨痛的损失,亲情、爱情方面。我一直很欣赏电影的结尾,在背景音乐中,大门被关上,然后是Kay的一个特写,这给人一种强烈的隔绝感。Al·Paccino的刚性演绎持续到了门后远影这一幕,却预示着不免已经踏上不归路。或许第二代教父要承担的东西太多了。Al·Paccino似乎用一种冷峻来表现,他的表情似乎始终如一,做事毫不犹豫,不留情面。我觉得除了这种冷峻的气质,没有什么能支撑人负担起这个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