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打扮
㈠ 《木兰诗》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花木兰乔装打扮之妙的句子。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㈡ 花木兰回家之后,姐姐为什么要化妆
1、木兰本是女儿家,不得已替父从军征战归来,当然渴盼还我女儿装。文中花笔墨写她重入闺房后欣喜的再著女孩子的美丽衣服,细细的为自己整理妆容,正好与她从戎打仗时金戈铁马的情景做对比,反映出女子爱美才是本性。
2、那段“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细腻的化妆描写,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喜欢把自己打扮的美丽可爱的女儿家情态。另一方面,可以想见木兰回家后,会面临女大当嫁的问题,这样的描写可以给人们想象的空间,预期木兰的美好未来。
㈢ 对花木兰的回家后的打扮描写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㈣ 花木兰女扮男装12年,真的没有人发现吗
我觉得可能因为战争的缘故,将士们之间不会过多的接触,没有怀疑过,所以没有发现花木兰女扮男装的事实。再有可能有人发现了,但是都是苦命的人,理解她的一片孝心,所以有心帮她一起隐藏。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花木兰从军之后,立了不少功,被提拔成了将领,有了自己的营帐,这样就可以避免和其他将士们有过多的接触,自然别人也就发现不了。也有可能是她从军之后,从事的是军队信使,这样的职位因为其保密性,是有单独的房间的,这样,别人也就发现不了了。
其次,有一种说法就是,花木兰从军之后,有人发现了她是女子的身份,但出于同情,一想都是被迫参军的境况,便有意替她隐瞒。也有可能一起参军的是她的同乡,一直在替她打掩护。要知道隐瞒不报,也是要受到处分的。
㈤ 《木兰诗》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木兰回到家后梳妆打扮的情景
1、木兰本是女儿家,不得已替父从军征战归来,当然渴盼还我女儿装。文中花笔墨写她重入闺房后欣喜的再著女孩子的美丽衣服,细细的为自己整理妆容,正好与她从戎打仗时金戈铁马的情景做对比,反映出女子爱美才是本性。
2、那段“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细腻的化妆描写,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喜欢把自己打扮的美丽可爱的女儿家情态。另一方面,可以想见木兰回家后,会面临女大当嫁的问题,这样的描写可以给人们想象的空间,预期木兰的美好未来。
㈥ 真实历史上的花木兰,有对其容貌的记载吗
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但是目前说法不一。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已确凿无疑。
至于容貌,当再把《木兰辞》仔细翻阅一过后,你也许会失望,因为,诗中根本没有对这位女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写,她的头发、她的身材、她的肤色、她的眉眼口鼻,甚至表情等等等等,一概没有。但是,正面描写虽然没有,侧面描写还是有的,而且还不少。重要的有两个地方,一是诗开头时木兰为父亲从军事发愁的“叹息”。一是诗歌最后,木兰从军归来回到家里后,喜气洋洋的打扮自己:“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第二处的几句诗是最重要的。也是人们对木兰的相貌产生美好联想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本诗极高明的地方。
然而煞风景的是,如果真有一个女孩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而且一去十二年,与那些粗犷甚至粗野的男性战友们(古代应该是没有女兵的吧)朝夕相处,摸爬滚打,居然没有暴露女性身份,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花木兰不仅长得不美,恐怕相貌上一是偏男性化,一是比较不好看的吧。不然,很难解释她这么长时间一直成功地使他的战友“不知木兰是女郎”。供参考。
㈦ 《花木兰》中的刘亦菲有个古代大家闺秀的扮相,在那个时期女子的妆面到底是怎么样的
前段日子,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预告一经发布,众网友纷纷吐槽预告里花木兰一个大家闺秀扮相的镜头,这个扮相很奇怪,看起来不伦不类的,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但这种扮相的确符合当时的历史,就算看起来再不顺眼,也不能否认大多女子都以此来打扮自己的事实。在那个时期,女子的前额会涂上花黄,两颊赛胭脂,涂个红嘴唇,眉心画上一朵小花,有点像日本女子的扮相。
㈧ 花木兰的外貌描写
《木兰辞》中的描写: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白话译文:
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木兰辞》中根本没有对这位女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写,她的头发、她的身材、她的肤色、她的眉眼口鼻,甚至表情等,一概没有。所以花木兰的样貌只能推测,那个时代,男子是阴柔为美的,然后男穿男装,女穿女装,如果穿错衣服会被认为是妖服。
所以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基本上你穿什么衣服,别人就会认为你是男性或者是女性。然后有的史料上记载当时的皇帝想把木兰纳入后宫,但是木兰不从,然后就自杀了。所以说,花木兰的长相应该是很不错的。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此文出自南北朝·佚名《木兰辞》
(8)花木兰打扮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人物文化:
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㈨ 《木兰辞》中花木兰化的花黄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世界上无论男女对于美的普遍追求,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却是世界上所独一无二的一条主线,我们将其称为独具韵味的东方美。大约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妇女之间就流行开了一种名叫额黄的妆容,它是中国古代对于美追求极致的一个体现,就我们从小诵读诗词之中所记得的《木兰辞》之中就有着额黄的记载,虽是只言片语,但里面包含着是中国人一千三百年的民族记忆。
南北朝时期对于美妆的极致探索
晚唐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因为我们的眼中只有那金碧辉煌的盛世唐。但对于各种文化学者和艺术爱好者来说却是清晰可辨的,因为晚唐在国力上虽然全面收缩,让外敌觉得昔日的大唐也不过如此,但对于整个中国文化艺术来说,晚唐却是一个瑰宝,它对于文化艺术的融合继承让后人惊艳,其中南北朝失传已久的原始额黄妆容在晚唐保存下来了,故我们今日所看之花木兰的花黄妆其实是晚唐广大妇女的一个记忆回放,南北朝的额黄妆并没有消失,它一直存放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
㈩ 表现花木兰归乡后梳妆打扮的娇美女儿情态的句子是
有两句: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